新课改来语文朗读教学综述

点赞:20793 浏览:947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教育在受到国内外各种教育理论等新思潮的影响下也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在这场课改运动中,研究者们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现有语文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反思,并且对原有的语文课程标准做了反复的修改,使其逐步趋于完善.作为学科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都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在教学建议里明确地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读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得以传承.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方式,朗读也是被实践证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对“朗读”给予足够的重视,多数语文课都被教师上成了“讲析课”“习题课”,而朗读教学似乎成了语文课堂中可有可无的部分.与此同时,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充裕、朗读的内容或范围过于狭窄、朗读方式缺乏多样性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朗读教学问题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关此问题的研究性文章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维普等数据库以及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利用和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对其中已收录的有关语文学科“朗读教学”的436篇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这些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朗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总的来说,近些年来的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朗读教学的内涵、朗读教学的作用、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等.

一、朗读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进展

(一)朗读及朗读教学的内涵

1.朗读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这里所说的语感则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关于“朗读”这一概念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学者冯淑惠认为:“朗读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吴洁敏则认为:“朗读是自觉地运用语言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把视觉形象(文字)变成听觉形象(语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段.”朱智贤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辞书《心理学大词典》中曾经提到:“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张颂老师曾在他的《朗读学》一书中将其界定为:“所谓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说话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也可以叫诵读;朗读,就是诵书的意思.”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朗读就是读者有意识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并与文本进行初步“对话”的过程.

2.朗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以文字信息为载体来表情达意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都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对于这些蕴含在文章中“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的元素,我们只有在细心的研读过程中才能品味.作为一种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一种连接读者与文本、作者以及教科书编者之间的特殊的对话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方法的运用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朗读教学的含义,有学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应该是以语文教材为朗读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的言语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其目的直接指向阅读教学的目的,即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张鑫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中表示“朗读教学是一个以朗读为主要活动形式,文学作品的精髓、读者的求知和具体的课堂环境相互融合的具体教学情境”.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朗读教学的理解大致相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师运用朗读的方法来帮助、引导学生把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且通过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旨在加强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欣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二)对朗读教学作用的认识

作为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之一,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每位语文教师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朗读教学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具有这样特殊的作用,所以许多研究者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都对朗读教学的作用做出了自己的阐释.

根据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朗读教学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陶冶性情.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更好地把握作品特色、作者的情感,从而加深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第四,有利于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六,有利于推动语言的规范化.

从总体上来看,研究者对于朗读教学作用的认识相对较为全面,认为朗读教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是,大部分研究内容还仅仅限于朗读教学作用的理论总结层面,对于其产生的原因或者理论基础等问题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在这些研究文献中,以研究诗歌朗读教学、散文朗读教学和文言文朗读教学作用的文章居多,而对于其它内容的朗读教学作用的探讨却较少涉及.(三)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的研究

从过去较为传统语文教学一直到近些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朗读教学在各个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尽管人们很早便意识到朗读教学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但是仅从当前的朗读教学的现状来看,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被各种繁琐、低效、片面的讲解或练习所取代.为此,许多研究者对其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他们不仅认真探讨了目前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而且还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性的策略.例如,学者高珊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分别从朗读运用的比重、朗读运行的机制、朗读运用的技巧三个维度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等文章中都对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将当前我国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朗读时间不充裕.现实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时间大多被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所占用,学生自主朗读的时间少.

第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强或者朗读的目标不明确.

第三,朗读活动的方式不够多样化、形式单一,学生的朗读兴趣不高.

第四,朗读的内容或者范围具有局限性.与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的朗读相比,学生更热衷于诗歌、文言文的朗读.而且,朗读范围多局限于语文教材.

第五,朗读评价被淡化.

第六,教师自身没有重视朗读教学或者朗读水平不高,从而影响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七,重视技巧的指导,轻视情感的引导等等.

当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还是要归结于人们对于朗读教学的认识不够透彻,对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至今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系统、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作指导.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研究者也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按照教学要求,制定朗读教学目标;加强朗读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加强教师朗读技能的培训;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有效评价等.

(四)有关朗读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对于每位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从中读出真情实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灵与精神上的共鸣.为此,许多研究者着重探讨了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有学者从“明确目标,精心设计;吃透教材,加强指导;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形式多样,合理应用;及时反馈,恰当点评”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学者王有新则在《朗读教学初探》一文中指出:“朗读教学要开展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还必须采用恰当、科学的朗读方法.”根据常见的课文类型,他认为朗读方法可有: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仿读、背诵式朗读、欣赏性朗读、表演性朗读、反复性朗读、模仿式朗读六种.另有学者依据教育学的分类原则,以小学生获取朗读知识能力的来源和朗读教学活动的方式为分类标准,将朗读教学方法分为语言方法、实习方法和直观方法.其中语言方法是运用语言手段传授朗读知识和技能,包括讲授法、朗读指导法、比较法等.实习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操作法,包括练习法和表演法.朗读教学的直观方法则包括情境法、欣赏法、观察法、示范法.


只有让学生先有了读的兴趣、读的,主动将“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更为具体的朗读指导,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例如,《乐读与善读――朗读教学管见》一文中从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示范,诱发兴趣;多变形式,保持兴趣;反馈激励,强化兴趣”的朗读训练方法.

学者陈瑞英也在《重视小学生的课堂朗读训练》中提出“朗读训练要艺术化”的观点,即从“精设导语,激发兴趣;创设氛围,培养兴趣;发挥范读,引导兴趣”三个方面着手学生的朗读训练.

关于朗读技巧方面的研究性文章有很多,它们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学者主张将相关的朗读技巧直接教给学生,例如对于朗读中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另一部分学者则重在强调教师运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领悟到朗读的技巧与方法.例如,学者李红明在朗读技巧的指导方面指出:“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有八种方法:情景再现法、浮想联翩法、知识迁移法、范读引路法、字词解读法、情感体验法、比较鉴别法、实物演示法.”

新课改来语文朗读教学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朗读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多数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即多种朗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朗读技巧的学习与指导.

此外,还有少数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范读、朗读的评价等问题.有学者认为,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为有效的方法.教师好的示范朗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还有启迪、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模仿的心理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与此同时,这也就对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朗读教学的目标,学者李红明将范读分为三种形式,即讲前范读、讲中范读、讲后范读.尚云飞则在其硕士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将教师的示范朗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语言因素的范读,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朗读材料的语言因素.这种范读,一般要采用介绍性的语气(不能角色化),重要词前要有启示性停顿.朗读的速度要稍慢一些,甚至还可以适时地做些精当的评点.第二,是建立在第一层次上的范读,即内容上的范读,表情性的范读.这种范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并且,作者还强调教师在进行范读时应该把握好教学时机.

及时、有效的朗读评价也是朗读教学的方法之一.关于学生的朗读评价,许多文章都有所涉及,但其研究内容大多侧重于朗读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朗读评价的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化,而对于朗读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却较少提到.在《浅谈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评价原则》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朗读评价应该遵循的五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指导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发展个性原则.

二、对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现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有关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文献的梳理和思考,总体来看,朗读教学研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纵观近年来对于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可以从中看出,学者们主要从朗读教学的含义、方式方法、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与分析,笔者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该问题已经做了细致广泛的研究,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盲点和不足:

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者对于朗读教学指导策略、朗读教学设计、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等给予较多关注,也有一部分研究重在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多数未能对朗读教学研究的深入推进进行更深入、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另外,朗读的心理机制、朗读教学的层次性等更为深层的问题尚未触及.

从朗读文体形式上看,文章多是对散文、文言文、诗歌等朗读教学的关注,对其它文体的朗读教学关注较少.

从教学学段来看,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较多,初中次之,高中阶段的探讨则明显不足.

从研究方法来看,思辨性的研究较多,而实证的分析不足,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成果较少.

朗读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既是特色,又是宝贵经验.但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朗读教学历史经验的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方面的探索几乎无人问津.如何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在新形势下推陈出新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此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师的朗读素养提升和农村地区语文朗读教学的实际问题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我们需要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朗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系统的朗读训练与评价体系,并且开发出一套专业化的语文朗读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朗读教学,从而促进我国语文朗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