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点赞:2242 浏览:58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紧扣教材,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思维.

关 键 词:小学数学;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276-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也有幸加入了这一批课改实验之路,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课本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口说:“一样多”.我再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又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