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点赞:23065 浏览:1056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但也需正确认识、认真对待目前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重视课程地位,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打造一流专业师资队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 键 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陈龙图(1969-),男,河南漯河人,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广东江门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27-02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应对生活及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挫折心理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严重时还会导致极端性事件的发生.

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成立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怎么写作外,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2010年4月23日,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就认为:五年多来,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的成绩

1.课程地位得到提高和重视.大学生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才华横溢,富有理想,充满,又是高考的幸运者和天之骄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心理应当是惬意和无忧无虑的.但实际上,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会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和烦恼,进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还将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和压力,此种情况下,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问题.近些年屡屡发生的大学生极端性事件,足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课程由选修变成必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在高校已得到显著的提高和重视.

2.教学内容全面、形式灵活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就业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主要心理问题.比如,新生入学适应、学习心理、恋爱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个性心理、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心理等.并且,随着内容的不断拓展,还逐步涉及了现代生活中的休闲心理、消费心理、网络心理、社会认识心理、职业心理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也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的采用专题式,有的采用模块式,还把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教学方式方法也一改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变为活动教学型,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不少学校还编制出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并把它打造成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

3.专业师资力量和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课最能体现较好教学效果的是活动教学,不少高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依然采用常规班级教学,意味着这方面需要相对较多的师资.由于不少高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他们基本上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外教师为辅,学生辅导员协助参与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咨询辅导的需要.而且,随着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的不断开展,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课程开发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学成效进一步提高.

4.课程作用与效果得到认可和肯定.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普遍感到有兴趣,甚至不少学生对此还抱有较大的期待.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他们普遍欢迎专题活动式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安排具有针对性,切合他们的实际,能够让他们主体参与,也能较好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不少调查就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满意度是高的,他们很多人还希望以此为基础,在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不足

1.功利化倾向.有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看作一门普通的选修课,不仅安排的教学时数少,还采用大的合班教学,这与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他们对建设稳定专业性师资队伍的投入也不足,缺少对师资进行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培训,甚至还存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

2.协调性不强.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由此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也会呈阶段性集中,例如新生入学时以心理适应问题为多,而学生毕业时则以就业心理问题为突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若能与大学生心理成长实际需求相配合,将会发挥最佳的促进作用.有院校曾尝试把每个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分阶段在不同学期进行,但也遇到排课麻烦,班级、时间、地点经常变换,给老师上课带来极大困难和不便的问题.于是,不少高校干脆一次性按班级轮流把课程所有内容集中在一个学期上完.这种安排尽管省事省力,但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受益.

3.渗透性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单靠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本无法完成,还需要各科教学协调配合,共同渗透.因为各科教学本身就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言、警句、哲理性内容,或者一些故事、案例、辩证法思想等.由于一些高校教师本身就欠缺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要他们在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并非易事.正是这种各科教学渗透上的不足,恰恰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大的效力.4.针对性不足.大学生都有渴望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维护好自我心理健康的共同愿望.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不同,参与程度不同,得到的收获也会有较大的差别.那些课堂上比较活跃、主动参与而又敢于敞开心扉表露自我的同学,往往收获较大.而那些羞涩、矜持、自卑乃至封闭的同学,往往因顾虑多,参与少,尽管他们内心也有许多心理问题等待解决,却失去问题解决的时机,这在客观上显示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5.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多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德育方面的老师转任或兼任,不少高校还聘请辅导员来兼课.由于他们之前不见得都接受了系统正规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容易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会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变成以传授知识为主,成为事实上的心理学课或者德育课现象的出现.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不仅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使得一些同学对心理健康课由最初的热望变成最后的失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开设,绝不能仅仅视为是学校为应对和避免学生日益复杂多样心理问题的一时之举、被迫之举、功利之举,而是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目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既要大力推进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等在内的学科建设,也要注重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强,教学和咨询辅导经验丰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和教研制度,协同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构筑学校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与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怎样,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任教师.一要充分认识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性,确立科学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方案;二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包括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培训,参观访问,教学交流,学术交流,教学示范课等;三是搞好团队建设,以团队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四是借助优质课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研和科研活动推动;五是协助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了解学生,积累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


3.重视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存在有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倾向,应当加快课程改革,尽快改变这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设计滞后的不利局面.教材编写要体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模式符合课程特点与需要,教学过程反映学生多层次个性化要求.还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发挥课程网络资源作用,方便学生学习和师生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体验学习的特征,还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性.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也要注意运用团体与个别、课内与课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学习;既要紧贴学生发展要求的实际,也不回避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

4.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众多的心理问题,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限的课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尤其是不同学生存在的个别心理问题.因此,还需要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要根据学生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学校各种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最大限度使他们成长受益.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具备调节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也要重视自我教育和学习,特别是实践体验式学习.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有效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5.加强合作交流,共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各个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为课程共建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高校之间完全可以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教学交流和教研合作,相互借鉴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等,以此实现互利共进发展.高校间有了这种广泛的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优势资源,通过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实力,整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心理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大胆改革,敢于创新,多方结合,不断完善.要始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把课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2]黄文.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在河南开封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0-04-25.

[3]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