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就业相结合

点赞:26854 浏览:1207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现状的分析,提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应针对就业方向.同时,教师也要及进更新知识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业务能力,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保障就业.

关 键 词: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就业;专业课程

一、中职生计算机专业现状

1.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中职学生的入学门槛低,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课较差、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2.在校时间短,对学习没兴趣,学到的知识有限

根据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走入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年开设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和较少的专业基础课.第二年才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计算机专业体系庞大,专业课程众多,兼顾学生学习状况和选择的专业方向,专业课多以通用课程为主,加上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真正学到的知识量有限.市场竞争激烈,中职生就业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众多,小到中专、大专,大到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每年涌入社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数以亿计.中职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在残酷的竞争中找到以席之地的.在众多的高职同专业毕业生和其他大专生的就业竞争中,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打造中职计算机专业品牌,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让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调整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

目前计算机行业需要的人才分为三类:程序开发类、网络类、多媒体制作类.程序开发涉及到的课程多是语言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偏强,难以入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一般同学能学会基本的语法结构,会简单的程序设计已属不易,至于参于软件项目开发,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不太现实.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以网络类和多媒体软件应用的专业课程为学习重点.

基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中职学生应定位在面向操作第一线,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突出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能力和某专业基础知识这几方面.中职生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理论化,应注重实用性及实操性强的课程.

目前,多数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分为: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操作和计算机组装维护,网页设计及网络维护、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几个方面.

所以,我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应以办公软件、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维修、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多媒体动画设计、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例如:网络方向的学生基于网络技术课程再开设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课程;图形图像方向的学生在学习Photoshop后可开设AutoCAD,3Dmax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拓展课程的学习,保障学生能带着1~2门实用技术走向人才市场.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学生文化层次低,抽象、深奥的理论难以理解,更别提掌握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增加实践教学或项目教学的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鲜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同时,学校可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校内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怎么写作.

如何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多媒体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促进教学,保障就业

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现已是职业学校创新教学保障就业的法码

企业需要特定的员工,而学校“统一”教育下的学生基本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大部学生进入企业后必须经过企业严格的专业训练或指导才能上岗.而学校在盲目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计算机方向众多,东教一点西练一点,导致学生学的是“大杂烩”.进入社会后,学生是“什么都懂,却什么也不精”,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以学校为主,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双方共同制订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关.企业可派技术人员指导教学过程;学校也可将学生的实践放到企业完成,由辅导老师跟班入厂,一方面,协助管理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下企业,锻炼、学习新技术.学生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且通过技术考核,签约企业才予接收.

3.校企合作,保障就业

校企合作,学校可依托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和前沿信息等资源,有效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真正实现职业院校是技能教育,也完全达到了保障就业的目的.通过共同培养,为企业量身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了解到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能将实践所得融入以后的教学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校企合作的最大获益都是学生,订单培养,保障学生的就业.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