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与

点赞:6916 浏览:226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总结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思路,更新培养人才观念,改革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实践教育环节以及教育进程等.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现状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

(一)对口就业率低下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毕业的主要去向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院校、高等院校以及部分业余体校.但是,近些年来,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高,以及有些地方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明令提出只接受本地生源,这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对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有一定影响.其次一些毕业生存在一些不好的就业观念,如贪图安逸,不愿到比较艰苦很收入较低的乡镇工作,更不愿到边远地区、西部地区等地工作,这导致大中城市人才需求饱和,而一些不发达城市却及其需求.

(二)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低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人才有了越来越高层次的要求.具体来说,复合型、一专多能的人才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但是,就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来看,通常会导致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较为基本的体育理论、体育技能,但是往往仅仅局限在某一特殊的层面.

(三)与基础教育改革脱节,专业结构失衡

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对于竞技和体育素养的理性认识.尤其是我国举办奥运会后,人们对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人们更加注重竞技体育以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如体育市场经营管理、运动与竞赛管理、体育教育等等.而且对这些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有了全新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实用的体育技能,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建议

更新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观

“人才观”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培养人的认识或看法.它集中反映在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的问题上,它对教育目标及其教育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回顾我国60多年来的专业教育历程,受专业分化和学科分化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影响,使培养人才的专业面过窄,专业互通性不强,导致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较差.

一是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反映出各级各类学校需要体育教育人才,不同社会单位也需要体育人才,说明体育人才就业市场在不断拓宽;二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多样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职业选择和流动的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将会加快,一个人一生在一个单位从事同种工作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使体育人才向社会各方面渗透已是必然趋势.

(二)优化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内容体系的设计

教育内容是指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教育内容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课程设置,搞好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内容体系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学生素质能否提高和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长期以来,我们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局限在体育运动学内,使学科分布单一,教育内容覆盖面过窄,内容也显得陈旧,重复过多,脱离实际等,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和新成果层出不穷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选择意向,大多数人认为:应该突出综合基础,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淡化专业,强化综合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出发.

为此,根据现代综合课程理论,从跨学科领域中精选教学科目,重新构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内容体系.但课程设计的总量应控制在2500学时(四年制本科)左右,周学时在22个左右,在有限的学时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适应能力,防止课程量盲目性增多,影响学生个性和自学能力的发展,按照培养目标有层次地搞好课程比例关系.

(三)科学安排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进程及方式

教育进程是对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及课程科目的具体安排,教育方式是指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的实施形式.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教育进程和方式,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32所学校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安排采用主修与辅修相结合的学校有8所,占25%;重视学生的综合基础,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的学校有21所,占65.6%;大量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的学校有16所,占50%;采用学分制的学校有30所,占93.8%.这说明我国高校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安排方式改革,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基本的教学安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