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探究

点赞:6162 浏览:217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优秀,优秀铸就品质,品质改变命运”.养成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需要.严格的养成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对于学生来讲都将终生受益.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

关 键 词:行为养成;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小就应该通过一种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从而终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哲人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养成教育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课题.

一、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

充分认识强化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养成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育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程度,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今时代,独生子女的现状以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也向我们学校提出了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也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我们强调养成教育正是抓住“成才必先成人”这个根本,通过强化养成教育,为将来各个层次的人才奠定坚实的优质基础.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严格训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情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多维视界着眼,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课堂学习、实践历练、竞赛活动、参与管理、检查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遵规守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自我管理习惯及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以此通过制度建设,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等,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引导、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抓养成教育的内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培养爱祖国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规范日常行为,遵守公民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二是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积极的创造精神等.三是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魄,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等.四是社会交往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应变的能力.


在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面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将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不断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我校办学的特色.

二、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2004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研究的起始点和切入点,从基础抓起,从规范入手,修订并细化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出各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学生在校常规要求》、《优秀学生评选条例》及《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标准》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了详尽具体的规定,简单明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这些《细则》和《要求》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认真调查研究的结果,因而切实可行.不难相信,学生只要自觉按照这些“规矩”去做,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能得以养成.

以学生一日常规为起步,以军训为突破口,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把养成教育分解为纪律、礼仪、卫生、安全、学习、劳动、科技等七个方面的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行动中得到教育,得到启迪.

对养成教育的七个方面内容的贯彻落实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实效.在纪律方面,要侧重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秩序,侧重社会公德的培养;在礼仪方面,要侧重尊老敬长,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教育;在卫生方面,要侧重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如学校把保卫环城作为学校常年的课外活动就是很有远见的;在安全方面,要侧重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把消防安全作为重点训练,增强了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卫、自救能力,是未雨绸缪之举;在学习上,要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终生追随自己无形老师.城镇中学的学生补课多、家教多,拔苗助长,很容易窒息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劳动方面,要侧重知艰识苦、热爱劳动和合理消费的教育.据学校调查统计,2000多名学生,今年春节的压岁钱共117万,全校学生每天的零花钱平均1.20元.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镇先行是大势所趋,但是,要坚持“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原则,对孩子们的消费引导也是刻不容缓的;在科技方面,要侧重网络、多媒体的知识教育,引导孩子们认识、了解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防止网吧、游戏厅的负面影响.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长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为,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检测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中,注意考评,进行量化评比,并与创先进班级挂钩,与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挂钩,与操行评定挂钩,调动了学生规范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强化训练.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

2.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任何活动的目的都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各种活动对学生影响是一个综合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整体发展过程,只有把教育的要求通过活动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效.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

如学校开展“五爱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中华古典文化名篇颂读”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自觉自律、自尊自强的品格.与工业园区、植物园等多家单位联系,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开展学科活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分析、思考的习惯.把艺体学科作为特色学科,开设了多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1-2个兴趣小组,并配备专用器材和教具,让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中学生品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养成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家校联系教育网络,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

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养成教育要向学生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和向未来延伸.向家庭延伸就是要提高家长的文明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教氛围;向社会延伸,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努力以实际行动优化社会大环境;向未来延伸,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竞争的能力.

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使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许多学校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校在家长学校的教学中,强烈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不迷恋牌桌,不酗酒,不粗暴待人,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师生同步,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条件.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学校里养成,从教书育人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素养,注重良好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

师生同步,养成教育相得益彰.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许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都要求领导班子带头,教师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如我校订出《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11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养成教育集训,开学时举行全校养成教育汇操表演,教师走在前列,以饱满的精神、整齐的队列以及得体站姿、坐姿、待人、接物等常规礼仪规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可提出领导当养成教育的排头兵,从领导和教师做起.有句老话说:“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师德师风养成教育规范化、职业化,是中学强化养成教育工作的一条好经验,值得推广.学校自开展养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越来越趋向规范.礼仪的教诲,使孩子们心灵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礼貌的烙印,行队礼、见人问好、尊老爱幼已成为孩子们的自动化习惯.道德的熏陶,使孩子们能够据章就矩地生活和学习.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学的道德教育,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青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