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高中化学

点赞:3244 浏览:107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化学课作为中高考的必考学科,深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如何学好化学课,也就成了师生们不屑探求的焦点.本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验谈谈高、初中化学教学衔接方面的一些想法.

1.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2.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2.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②同素异形体.③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④化合物及典型氧化物.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级教材的第三章就已经开始出现,在讲解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2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进行加深、完善:氧化一一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时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怎样学好高中化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中化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3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级时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3.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3.1通览教材、大纲.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3.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3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该从高一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4.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问题.最后想说的是:“兴趣”和信心是学好化学的最好的老师.这里说的“兴趣”没有将来去研究化学、做化学家的意思,而主要指的是不反感,不要当做负担.“伟大的动力产生于伟大的理想”.只要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重要,他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并逐步对化学感到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随之信心就会增强,也就不会因为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泄气,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强,学生也就会越来越认识到“兴趣”和信心是你学习中最好的老师.

以上有关高中一年级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