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点赞:24684 浏览:1161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社会科学作为一个在中国研究领域刚刚起步的科学,不像其他哲学门类那样有大量的材料和研究框架,许多人认为社会科学不如自然科学那么客观,事实上,任何科学,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浸透着一定价值观的影响,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先进性的意识形态是可以融合的.

关 键 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客观性意识形态

社会科学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但在中国研究则还是刚刚起步,还不像其他哲学门类那样已有大量的现存材料和研究框架,甚至它的方法和原则还在建构之中.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比较多,包括合理性原则问题、整体论、还原论等问题.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也一直是困扰社会科学哲学家一个主要问题.

在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方面,一般人认为社会科学不如自然科学那么客观.历史决定论者主张在社会科学中不可能建立起客观性,如果社会科学家有意图的进行预测,那么,他就要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进行行动.这种价值判断就会影响预测本身的内容,给预测内容的客观性和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害.


在社会科学家那里,这其实也就是一个关于社会科学对象的特殊性问题,可以表述为:"与自然科学所界定的自然世界不同,社会科学的对象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研究对象包括了研究者本人,而且被研究的人还能够与研究者展开各种各样的对话或辩论.在自然科学中,辩论的问题通常无须诉诸于对象的观点就能够加以解决.而研究对象的可变性和与被研究者的对话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自然领域通过偶然事件呈现给我们,科学研究则揭示出偶然性背后的规律.偶然事件及其内在必然性构成了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则要更复杂一些,在研究对象中,一部分是人的有预期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带有人类精神特有的各种丰富的特点,是人之外的自然界所没有的,这就构成了社会科学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这种有预期目的结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各种目的期望的互相抵消,总是超出于任何现实的预期目的之外.所以,在研究中,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无意识的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内在规律支配的客观对象.

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经验的、实证的研究方式,也对人类理性产生巨大影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家们推崇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模式与方法来建立社会科学.力求使社会科学也成为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他们认为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应该是描述客观事实,只研究社会现象"是怎样"的,只对社会现象做出事实判断,不应该对社会现象做任何价值评价,以此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在西方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科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怎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使自己成为真正严格的科学.对此,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给出的答案是"非意识形态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惟有拒斥意识形态才具有真正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那种认为要保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必须避免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化,必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拒斥意识形态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当代中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非意识形态化"主张事实上也是受其影响的产物,或者可以说它也是出现于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某种延续或变形.

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科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现今持社会科学研究"非意识形态化"观点的人实质上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准确的认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没有理性和思维的自然界,它没有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则离不开现实的活动着的人.正如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价值无涉"成为一种美好的幻想.具体来说:

第一,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内在地包括选择和建构.社会科学研究中他既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同时又因为自身是研究的社会现象的参与者,因而也是研究活动的客体.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能采取纯客观的立场、他必然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把他所固有的、与其所属的社会集团相关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宗教情感等意识形态带进社会科学研究之中.这样,在从研究对象选择、到材料收集整理、再到形成研究结论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

第二,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现实的活动着的人,因而研究者在获取被研究者信息的同时,被研究者也在获取关于研究者的信息.研究者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时,难免影响研究客体,使被研究者在获知研究者的目的意图后,会评价这一研究对于自身的利害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正常行为或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被研究者还可以反作用于研究者,使后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被研究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影响,以致用被研究者的眼光去看问题.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使社会科学研究从获取、整理资料,到提出研究结论,不仅会受研究者思想观念的影响,被研究者的意愿也会透过研究者在其中打上烙印.

第三,人类社会从宏观上看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就具体的历史进程而言则又充满着历史的偶然性.这就使得以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不仅要求真,还要向善求美,不仅应该是一个知识体系,还应是一个价值体系.从求真的角度看,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社会现象和事件都与构成这一现象和事件的人的行为有关,离开了人及其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现象和事件,而人的行动总是在一定的观念、理想、价值指引和驱使下做出的.这里,意识形态不仅是以个性化了的精神的东西在支配人的行为,而且也是作为客观化的精神形态(即作为意识形态的理想、观念、价值等渗透于科学、文化和群体意识之中所构成的人们活动的客观文化背景)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着作用.可以说社会现象的特点就是与价值、意识形态的高度相关性,拒斥意识形态恐怕很难最终认识社会现象和事件.从向善求美看,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必须探讨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为了理解这种价值又必须探讨行为者是在什么观念驱使下做出行动的,这就必须借助价值判断,遵循一定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

所谓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就是我们所面对的整个外部客观世界(包括现有的}物的本来面目.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是任何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则是指认识中所存在的来自客体方面的属性,即指人的认识总是指向一定的客体并在观念中这样或那样地再现客体.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所谓客观性,指的当然应该是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因此,它要求的是:在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力求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和内在的发展规律;在搜集感性经验材料和做出理论结论时,要使这些材料与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也就是说,不能使这些材料或结论过分地依赖搜集者或研究者本人,别的研究者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相同的研究工具,要能够得到大致相同的资料或结论.遵循这样的客观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就能够避免走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就有了实现科学性的基础.

事实上,任何科学,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浸透着一定价值观的影响.科学研究是否把追求真理作为最高目标,这本身就包含着价值选择的因素,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先进的意识形态是可以融合的.我们追求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科学性,我们应该做的只是避免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从既定的观点出发去裁剪客观事实,使社会科学沦为仅仅只是一种论证和说教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