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点赞:8156 浏览:324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中学时代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它不仅是中学生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更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因此,抓好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养成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首先,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

其次,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能与道德败坏等同起来.因为学生的不礼貌、打架、骂人、爱撒谎等行为劣性是在后天形成的,它也受家庭(父母)、社会的影响,不能上纲上线与品德挂钩.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一颗天使般的爱心与耐心.

因此,面对初中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初中学生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初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

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因此,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严格要求更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初中学生来说,由于许多地方与小学不同,在行为规范方面有着一些偏差和不适应.针对这些情况,作为初中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就要从班级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出适合班级实际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的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文明礼貌、团结同学、爱护公物、早读、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间休息、午间休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特点对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提出具体要求,如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巩固练习、三本(笔记本、练习本、纠错本)的准备等.总之,对初中学生行为习惯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只要严格要求,才能切实做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训练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细心发现,细致工作及正确引导.只要我们都来做这样的有心人,就会真正培养出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各方面都过得硬的合格中学生.

编辑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