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

点赞:28509 浏览:1322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初等教育(理科)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初等教育(理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大学专科学历教师.那么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做好课程设置呢?本文将试做探析.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当前师范专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目标定位不准.为了招生需要,往往把专业的定位拔高,名不符实,较少关注全体师范生的全面培养.二是课程设置缺乏合作举措.小教师资的培养与小学联系不紧密,没有合作措施,共同教研活动很少,许多方案闭门造车.三是技能课程训练不够.学生基本功训练大多数是应付式的作业,纸上谈兵,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四是课程内容老化陈旧,本科化倾向严重,开发校本教材的政策和措施不多,教师没有针对性教学的积极性,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笔者从课程设置的原则和重点、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序以及课程基本体系谈谈一些体会.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即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注重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注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师德的培养,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2.师范性原则,即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突出小学教育的特点,坚持为小学教育怎么写作的方向.

3.综合性原则,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包括文理之间的相互渗透,也包括文科各学科和理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培养教师全面化、多样化,一专多能的素质.

4.实践性原则,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准和从教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备良好的从教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教师素质.

5.前瞻性原则,课程结构体系应具备适当的弹性和超前性,以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的重点

1.课程设置要强化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突出小学教师综合培养.

(1)课程设置要全面化、多样化

课程设置要全面考虑小学教师综合技能及与小学生的沟通及照顾其成长的能力.小学教师除了需具备宽厚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精通任教科目,还要求具有进行教学实践、与人沟通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实践、职业关系三个方面.

(2)课程设置要综合化、弹性化

小学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相对多样化、弹性化.给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强调综合性,具有弹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选修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重视学科的交叉设置,为师范生成为小学教师所需的广博的综合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课程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促成教师专业化成长.克服通识课程内容相对狭窄、观点陈旧,实践性不强,教育类课程内容普遍抽象,缺乏实践性的缺点.重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教师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课程设置要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1)建立大学与小学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大学与小学长期合作关系是教师专业化的有效手段.联系周边的所有小学,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由大学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增加在小学进行的专业课程,加强师范生对小学情况包括小学每个年级的年龄特征的了解.让师范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加大实践实习在师范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强教育见习、实习,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首先,保证实习时间,优化实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包括教研活动、班级管理、教工大会等.其次,进行分段实习,将实习贯穿于每个学期的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连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小学教师职业,还能使学生有时间对其教学体验和感悟进行消化.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师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2.调研、分析专业定位、岗位能力,写出分析报告,提出对应课程模块.

3.依据专业定位,设计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知识、岗位能力、素质结构,设置课程及实践教学项目.

4.根据小学理科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趋势,分解支撑该能力的知识点,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准,形成职业能力评价与考核标准与实施办法.

四、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根据培养目标和初等教育(理科)专业“以能力形成为主线”的要求,确立构建如下合理、健全的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

1.学年课程分布体系

(1)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学生:2.5学年为理论课(含校内实践课)+0.5学年为校外实践课,即2.5+0.5.

(2)五年制初中毕业起点学生:2学年为高中课程+2.5学年为大专理论课(含校内实践课)+0.5学年为校外实践课,即2+2.5+0.5.

2.必、选课程体系

必修课程达到“理论够用”目的;选修课程达到“知识面广”目的.


3.课程模块体系

(1)理论课程模块: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主干课、其他主干课)、职业素质课(职业基本素质课、教师基本技艺课)三类六模块课程体系.

(2)校内外实践课程模块:实验课、综合训练课、教育见习课、教育实习课和教育调查课共五类实践课程模块体系.

4.理论实践课程比体系

逐渐提高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技术精湛”目的.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41.08%.

5.选修方向课程体系

在完成专业必须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后,设立若干个专业选修方向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在小学教学的教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