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与实践

点赞:4219 浏览:105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的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当前我国人文课程的开设占学生课程总量的比重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打造一批深受学生喜欢的素质教育品牌,加强课堂内外的素质教育融合,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哈佛公开课、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的分析,提出打造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素质教育品牌,需注重人文精神的引领、注重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注重与教学活动的协调、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素质教育哈佛公开课人文启思录人文素质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社会素质等.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通过先天与后天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变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一、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的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一项数据表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教育计划规定,在大学生必修课的150个学分中,人文课程必修课占72学分;德国一些大学中,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25%;日本一些大学中人文课程占到基础学分的30%以上.哈佛的“核心课程”:就是开放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学生们从中挑选几门作为必修课.对此,哈佛开宗明义声称,核心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其“核心课程”被分成七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文学、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社会分析.在我国的大学中,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仅占8%左右,素质教育课程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素质教育课程重知识多,学生选修课程多为凑学分,而品质内化和素质养成相对缺乏,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对脱节.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的素质教育需要完成全人教育、公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文课程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打造一批深受学生喜欢的素质教育品牌,加强课堂内外的素质教育融合,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案例分析

1.哈佛公开课――人文学科也能这么性感

2010年3月19日,复旦大学邀请哈佛大学的人文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桑德尔来讲《什么是正义》,结果据到场的学生讲,“场面从来没有这么火爆过”,能挤进讲堂站着旁听的同学已经是极其幸运的了,散场之后,在门口写桑德尔授课讲义的人挤成了一堆,抢到最后一本讲义的学生乐得跳起来.这位桑德尔教授1982年就因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在学术上扬名了,他在哈佛教授的那门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算得上是网络课程的里程碑,其意义如同《越狱》之于美剧在中国的流行.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坐在哈佛的大礼堂里,听桑德尔口若悬河,一起探讨“司机的选择”,学生们同时还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师生们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与公民权利,体会思辨的性感等

见识了哈佛公开课的人们认为,原来,传说中的“人文精神”确有其事,人文学科也能这么性感.教育者传授的不单是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

与中国学生习惯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桑德尔并没有从亚里士多德说起,也没有直接归纳几大类哲学体系.在他看来,哲学承载于人类思想,脱离情境的判断没有任何意义.在桑德尔教授的课堂中,通过揉入现实事件、囊括道德困境的案例,在教授的引导启发下拷问法则,每个学生都成为了当事人,直面并做出选择,逐步渗透所谓的政治与道德哲学.当随着桑德尔先生在哲学的殿堂中拾级而上,你会很容易理解学生们陷入思考、主动表达立场时的愉悦心情,而这种活力与交锋正是中国大学课堂上最缺少的.

案例启示:哈佛公开课的品牌价值在于让晦涩难懂的理论在情境式的教与学得真实,在拷问道德中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变化.课堂内已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思想的碰撞.此时,深奥的理论不再是苍白的表述,而是在思辨、反思中得到印证.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达到的效果,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作用,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该类讲座的特点是,讲授过程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引导为主,学生参与度高.该课程30年来已经有140万人修读过.课程教授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给予人们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哈佛前校长陆登庭曾说过:“从本质上讲,在哈佛大学过去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习思想的变化形成了一条稳定而清晰的发展轨迹.是的,我们应该思考大学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大学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哈佛先进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真切体现.这个经久不衰、深受欢迎的课程正说明了这一点.

2.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人文讲座方兴未艾

1995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开始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文讲座作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蓬勃发展,人文讲座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海报栏上各种各样的人文讲座预告;讲座前,教室里挤满了学生;讲座中,醍醐灌顶般的醒语;讲座后,则是诘问、辩论与深深的反思.讲座不仅增添了大学教育的内涵,而且让大学校园更加生机盎然,青春焕发.1996年以来,《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结集出版了6册,收录了广受学生欢迎的人文讲座讲稿录,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其他高校优秀的讲座,内容涉及大学与人才、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思想、文学与艺术、哲学与科学、经济与社会等方面.这套丛书不仅让很多学子为之着迷,也成为当今中国很多家庭的书籍.案例启示:人文讲座为什么受欢迎?华中科技大学徐宝兴的硕士论文《人文讲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访谈、交流,指出很多学生认为人文讲座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等,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知识的融合;一些学生认为,人文讲座的主讲人都是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他们的人格魅力、学问见识与成功经验都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有的学生认为讲座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讲座者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是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人文素质教育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品牌需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引领、注重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注重与教学活动的协调、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四个方面.

1.注重人文精神的引领

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所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公开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哈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一样,得到了尊重.科学精神的本质是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科技创新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指向.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更注重非理性的因素.教育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中又以人文素质为重点.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重视人文效益、文化含量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重要区别是,科学精神寻求事物的客观性解释和因果性关系,人文精神则指向人自身的世界,寻求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表达.


人文素质讲座要从内容、范围和质量上做文章,打出品牌,提升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这类讲座首先要突出人文主题,尽量选择既能拓展学生思维,又为青年学生接受、感兴趣的内容.

2.注重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在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氛围被广大学生排在了首位,其次是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但不少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校风平淡.可见要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形成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风气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从教育的内容看,人文素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课程上的知识传授.课程只是传播人文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环境,提炼和培植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让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让学生在校园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感悟、理解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漫长的历史积淀.因此,要提升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需要学校高层制定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和职责,分解工作和任务,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分阶段、抓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从教学、科研、管理、怎么写作等诸方面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真正怎么写作学生,为学生提供舞台.

人文素质讲座要与校园文化融合,要注重与大学精神的融合,要将好的人文讲座锤炼,学生受欢迎的讲座文化延伸至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更持久的享受文化大餐.

3.注重与教学活动的协调

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素质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开办几场讲座,它不应当是现行教育的问题的补丁,而应当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应当将其纳入到大学教育改革整体框架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活动、教学条件等各方面,规划和落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人才培养真正落实到“教养”上,提高大学所培养人才的道德水平,使其不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业务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而且是社会的道德楷模,社会文明进步的典范.

人文素质讲座要从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具有广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的课程.要将经典的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讲座延伸至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经典也流行.

4.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学生也许会拥有很丰富的人文知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具备了相应的素质,更不能说他们就拥有了相应的能力.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学习最强有力的动力来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动机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强烈冲击,如现在不少学生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为负担,或者仅仅是为了拿学分而被动地学,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文科学的独特价值和学习人文知识的终生受益性,由此造成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疏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习动机的内部推动作用,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为人文素质.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人文知识的主体性,发挥学习内部动机的推动作用,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的主体性动力.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是通过灌输的方法,而是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正确把握学习人文知识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学习目的,理解学习价值,增强学习兴趣.在教育的方式上,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寻求最佳的实现途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者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将朴素的人文知识内化成高尚的人文素质.

四、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自2006年6月建立了“人文红色讲堂”,以求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党组织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青年知识分子,于2010年获得了北京高校优秀基层党建创新项目.该讲堂主要依托学院所属的社会工作、社会学、法学、广告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等学科和专业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智力优势,面向大一新生、学生入党积极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不同层面开展素质教育讲座,成为让教师满意、受学生欢迎的特色素质教育品牌活动.讲堂开办7年来,不断总结与实践,做到坚持思想引领,精心安排主题;坚持依托学科,强化师生互动;坚持贴近学生,注重参与体验;坚持文化传承,促进支部建设,目前已举办40余期,3800余人次学生参与其中,取得了实际成效,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进一步拉近了师生距离,很多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星火基金、暑期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实现了从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