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点赞:21896 浏览:971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向全面的“社会发展”的演变,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幸福,成为时代的强音.怎样才能促进中小学生幸福感的生成,成了当今社会学者研究的主旋律.本报告旨在通过实验校把握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分析影响少年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总结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少年儿童快乐成长的有效机制、活动和成功经验,并对目前面临的教育幸福感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 键 词]中小学生幸福感;调查分析;缺失因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1-0110-05

1概念界定,调查意义、价值及方法

1.1概念界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负性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2].对于“中小学生幸福感”,研究人员多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为基础,再结合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成分进行研究.

1.2调查意义

中小学生受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长期望、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虽然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但现行教育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造成孩子各方面压力过大,在学习上大多数显得被动,致使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缺失,甚至导致生活幸福感的缺失.了解中小学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究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快乐的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1.3调查价值

主观幸福感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虽有初步研究,但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必将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不但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也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提升学校正确的育人观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4调查方法

本研究从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采用问卷、走访等方法对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小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调查采用自编的《肃州区中小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肃州区小学生快乐指数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学生快乐指数问卷调查》、《肃州区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等自制量表,以酒泉第四中学、东苑学校、南关小学的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980份,收回问卷82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794份.样本分布兼顾了性别、年龄及区域,基本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

2调查结果分析

2.1总体情况

在对中小学生“快乐指数”的调查中,“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的学生占70%以上,为3分的学生占到22.5%.另外,约有5%的学生给出了较低的2分和1分.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表明大多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其中,“快乐指数”最高的是“电视与网络游戏”,快乐平均分为4.36,其次是“与父母相处”4.35、“中队生活”为4.06、“与老师交往”3.91,最低的是“课程学习”3.69.

2.2在团、队生活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共青团、少先队生活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4.06,有57.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3.4%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调查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职务对学生中队生活“快乐指数”的影响.

从性别比较看,男生“快乐指数”平均分为3.97,女生4.15,男生的“快乐指数”低于女生,差距较大;从职务比较看,总体来说,随着职务的降低,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从年级比较看,小学六年级~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快乐指数”差距较小,而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与两组高年级学生之间有明显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调查发现,团、队生活“快乐指数”较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交往和团、队活动两个方面,其中回答“大家友好相处,在一起学习、玩、交流很开心”的占感受快乐学生人数的40.5%,“大家互相帮助”占14.2%,“活动丰富有趣,团、队生活充实热闹”占11.2%.“快乐指数”较低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中队活动、学生交往和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活动少,中队生活乏味、平淡、无新鲜感”排在首位,占22.8%.

2.3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3.69,有55.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6.9%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

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报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调查发现,“课程学习”快乐的原因,除了“课程有趣或喜欢”、“学到知识”外,“老师的积极对待方式,如风趣、认真、负责等”也对学生的感受起着积极影响.而不快乐的原因中,除了“课程乏味或不喜欢”以外,还有“学习紧张、累、压力大”和“作业多”.

2.4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从学生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与老师相处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依次为4.36、4.35、3.91.其中,在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两方面均有约8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给出1分或2分的比例仅占2.8%和3.9%.而在与老师相处方面,仅有约66%的学生给出4分或5分,有6.5%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原因时,有一部分学生只报告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如“快乐”、“不快乐”、“一般”等,对于原因不作解释.2.5对学生获得快乐的途径调查

学校里什么事情让学生觉得最快乐和最不快乐,以及自己希望获取快乐的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分类(活动、交往、课程学习、休闲娱乐、老师影响力等)进行归因,“最快乐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动,其次是交往,第三是学习.“最不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友、与老师交往.“目前最希望获取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往、玩乐.

3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3.1来源于学习

在我国,成绩是衡量孩子们的重要指标,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学习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这样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开放式题目中,学生们感到最不幸福的事排在首位的依旧是学习,原因主要是:考试成绩不好、作业多、学习压力大、上课枯燥等,与前者调查相一致.这说明,尽管近年来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课堂形式、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取得掌握学科知识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2来源于与老师的交往

老师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学生交往和实施教育教学的态度、方式方法.通过与学生和与家长间的交往比较,学生与老师的交往能体验到的幸福指数最低,需引起重视.当老师以德服人、以识教人、以情感人时,打动的是学生的幸福感受,影响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收获的是他们对老师的认同、亲近和更多地向上发展的动力.随着幸福指数的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也会在宽松的氛围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来源于自身成长综合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理解、判断也随之改变,带给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不同.年级升高,综合“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感受到的知识较新鲜、学业压力较小,课余时间较多、活动开展丰富有关.调查发现,小学三~五年级学生因“学到知识”而给出了较高的“快乐指数”.还发现,高年级及初中生因“学习紧张”而给出了较低的“快乐指数”.由此可见,知识学习依旧是学生评判幸福感受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另一个内在因素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电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电视及网络游戏中,觉得只有在这些游戏中才能找到幸福与快乐.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能意识到父母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更多的影响.

3.4教育为学生提供的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的途径较为单一

一个社会组织形态越先进,提供给大家可选择的内容也越丰富,提供给个体幸福的体验机会也越多.有366位学生回答了“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实现所想要的快乐”这一题目.结果发现,“努力学习”是学生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共有60.1%的学生选择这个答案.此外,还有与同学交往、考试成绩好、静静地等待(下课和放检测)等,但这些途径所占比例都很小,均在7%以下.学生寻求实现快乐的途径较为单一,需要少先队组织、团组织提供更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4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研究小组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中,根据课题的计划、方案,多方实验,全面实施,归纳出了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1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塑造中小学生阳光幸福感

1)妥善处理消极情绪,培育乐观的人生态度.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体现为:学习问题,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生活问题,由于住校,生活上不习惯时;感情问题,离开父母,缺少依靠的人,感情上孤独、寂寞时;压力问题,父母老师给的期望值过高,达不到要求时等等.对于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妥善处理,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一切,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幸福教育激励学生个体确立人格尊严,更加强调学生个性发展[3].罗素曾经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学生个性的忽视和泯灭不但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更会阻断学生幸福之源[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充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5].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漠视、压制、打击、嘲讽和贬抑学生.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老师能以朋友身份真诚帮助;遇到迷惑、烦恼时,能诚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化解一切问题的基础.(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心的休息,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随着愉悦的活动而得以消除.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并充满着幸福感.(3)帮助学生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思考、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充实、有张有弛而不忙乱;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拥有乐观生活态度和经验的人的事迹,以模仿、激励甚至改变他们,如比尔盖茨、史蒂芬霍金、韩美林、桑兰、张海迪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2)传授减压技巧,造就愉悦情绪.在生活、学习或其它压力存在的情况下,乐观的人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但是,他们能够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这种最重要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心理知识,对照情绪的分类,整理自己的情绪特点,并带领学生主动体验情绪,获得让自己处于某种情绪状态的方法活动.找:24小时内,你都产生过哪些情绪?请写下来.写:选择其中最强烈的一个,写一写它是怎样产生的?想:那时,你身体上有什么反应?你内心有什么感觉?你的这些感觉和哪些想法连在一起?你的这些感觉让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思: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悟:这个后果是建设性的(有益健康、学习、人际关系),还是破坏性的(对你的健康、学习、人际关系有害)?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把快乐和幸福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这份情绪.正视不良情绪,指导学生利用适宜的宣泄途径进行自我疏泄,如眼泪缓解法,眼泪能把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运动发泄法,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运动;转移注意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听音乐、逛街、吃东西、聊天等.3)采用“阳性强化法”,培养阳光心态.“阳性强化法”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人的行为形成与矫治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6].对于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特殊群体可以积极运用.比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抑郁型等.当这类学生出现情绪失控、不良行为时,应鼓励他控制情绪、行为,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

正强化法的实施要注意:所选择的强化行为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选择的强化物要与被试者的需要相吻合,在所需行为发生之后,应及时呈现;给予强化物时,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口头赞扬)结合起来进行;强化时,在数量上应把握好分寸,既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又不使强化物很快失去吸引力;在撤销强化物时,可采用逐步消除的方法,或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6].

4.2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培养中小学生阳光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7].中小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德育活动存在着片面性,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幸福观不重视,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幸福观教育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培养,造成部分中小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枯燥的说理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收效甚微.研究小组发现: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是培养学生幸福观、阳光心态的有效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著名学者于光远说:“人之初性本玩,人一辈子爱玩.”[8]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结合学校情况,每个月、每个节日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合理设计每一个节日教育主题及活动,充分领会节日文化内涵,挖掘深化学生幸福观的体验资源,组织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懂起来、长起来.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课间娱乐,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酒泉第四中学在传统的广播操基础上,大胆借鉴广场锅庄舞、韵律操等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并逐渐增加花色,学生从徒手跳到手持彩带,逐步形成了以锅庄舞为主的校园大课间特色活动.师生在欢快的民族舞蹈中放飞了心灵、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使寄宿制生活更加活泼多样.南关小学、东苑学校等的大课间活动,主要形式为自创活动,由学校体育老师自己创编.春秋季,练习中华传统武术;夏季天气炎热,活动量不宜大,以集体舞为主;冬季寒冷,选择节奏感很强、活动量大的韵律操.课外活动时间,由各班班主任与体育老师协调活动内容.此外,中学每年都举行全校性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球类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赛场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体会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小学每个季节定期举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享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实验校各教研组根据研究者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趣味月月赛”活动,如趣味语文、趣味数学、趣味英语、趣味游戏.趣味游戏包括贴鼻子、瞎子打鼓、端乒乓球、丢沙包、投篮球、套圈、青蛙下蛋等游戏活动.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进行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得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积极向上的看法或观点,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幸福的滋味.研究证明:体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能令学生真实、可信地走进自己情感深处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4.3改进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

新的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结果人性化.笔者研究小组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进评价标准,进行个性化评价.“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各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存在着巨大差异,每个人都是宝藏.”[9]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统一规格”和“平均发展”.长期以来,为了统一的高分数,老师们拼命地填,学生们玩命的咽.学生所体验到的是枯燥、疲惫和高度的挫败感,不是积极、愉快地在求知过程中发现新知的巨大幸福感.统一掩盖了个性,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悟性.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虑情感态度和评价过程、方法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给予循序渐进的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2)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研究小组注重把评价视角引导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上来,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从而提升学习幸福感指数.(1)建立网络班级,架起沟通的桥梁.现行教育机制导致大部分家长存在只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学习过程中凸显的个性思维及情感状态.如何能让家长尽快与学校达成共识,把评价的重心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研究小组不但利用校讯通平台实现家校的及时联系,还开通了网络班级,在网络班级中把家长们都“请”了进来,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在网络班级中,老师设计制作了四个板块:我的事例、我的话、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个性思维、细小的进步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及时地记录在孩子的事例栏中,再写出评语反馈给家长.家长将学生在家的情况、对学校的建议反馈给老师.学生通过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通过网络班级这个平台,教师、家长、学生间加强了联系,关注了学生纵向的比较、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及时给予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备受关注的快乐感.(2)建立跟踪机制,在记录中进步.建立学生在校内外的跟踪机制,目的是记录学生进步的历程,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如:在日常作业中当有的学生作业做错了,鼓励他再完成一次,后完成的作业和其他同学的一样打“优”.把两次作业(也可能是三次)分别写上日期,装订在一起,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跟踪学生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作业.也可以捕捉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把这一天的每一项活动都记了下来,把这天的所有花费都计算出来,并写上了自己的话:“我今天花钱不多,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我要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还有的写道“我今天花钱太浪费了,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以后我要少花一些钱.”教师把这些富有创意、寄予学生情感的体验归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记录下他们小小的进步、真实的感受.(3)建立成长记录册,在自评中成长.实验校为学生设置成长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老师自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栏目,学生可以自主参与,一年级新生则由家长代替记录.学生根据学习中的表现不定期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为自己评价.从使用成长册的情况看,学生很愿意参与这种自主评价,每一次填写都在不自觉中反思着他们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效果很好.3)改进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老师评价主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自评和互评由老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价表和小组评价表,评价表选项中的语言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评议结果以选择形式出现.学生自我评价表有情感状态、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三大项,包括数个小评价目标.小组评价表中也有数个小评价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也作为评价内容.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为了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评价效力,在学生进行

(下转第118页)

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根据其中几次特长作业、阶段测试的记录对学生学习的总体状况或其中的几个方面先给予描述,然后家长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下一步阶段改进的目标,更好地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参与评价,家长对孩子学业考试分数的重视有所减弱,多数家长已不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开始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多角度的日常评价中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评价中,增进了教师、家长间的交流,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找到了切入点.

教师要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评价以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学习幸福感为主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结束语

学生给出的幸福指数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感受,受个人情绪、认知、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办学质量的强弱,教育者更应重视由“幸福指数”所传递的各类信息,科学施教.研究者将进一步分阶段进行幸福指数调研,研究出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途径、方法,帮助一线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略,使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