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

点赞:10959 浏览:454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但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家长、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所谓的健康是指:“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运用有关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多种途径、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与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注重初中生的心理教育

初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塑造的关键时期.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能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多数农村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城市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他们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和引导.许多刚踏进中学校门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渴望理解、渴望支持、渴望承认和尊重,需要师长、同学、他人帮助他们健全良好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校正人生的航行.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加强教师心理教育的培训

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乐观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学校必须对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正确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指导.这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利于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加强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据北京的调查数据表明,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当前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合格的.特别是不良情绪的存在,这是影响初中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现在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9个方面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大.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能力差.由于学生年幼,自主能力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初中的学习内容逐渐系统化和深化,使得许多学生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3.情绪不稳定.由于青少年的情绪特点为“喜怒无常”“多愁善感”“暴风骤雨”,他们遭遇疑难问题或面对考试成绩不佳时,情绪易波动,心理十分脆弱.

4.人际关系.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意与父母、老师、同学、邻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5.焦虑现象.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有些学生容易睡不好,精神过度紧张,惴惴不安.

6.抑郁、自卑现象.学生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失去上进心.

7.心理不平衡.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有些学生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己强.

8.敌对现象.对于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容易产生抬杠或敌对观象.

9.偏执现象.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针对学生存在的上述心理问题,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内容

1.让学生掌握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如认知调节、合理宣泄、意志控制、行为调节等,做到“得意时莫忘形,失意时莫灰心”.

2.进行自律能力的训练,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4.教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学会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邻里关系等.

5.充分肯定学生成绩,强化其进取心.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不断挖掘学生“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

6.对学生进行理想、气质、意志、兴趣爱好等诸多良好个性的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7.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既要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和不足.

(二)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途径

心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除了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主渠道作用以外,还可以通过下列渠道进行.

1.教师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盲点、误区和心理症结,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特殊心理辅导,给予学生实际的帮助.

2.向学生推荐有关心理品质修养方面的书籍,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力量,使学生领悟他们的高尚境界.布置学生每星期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3.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室、课外书刊来搜集有关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方面的名言名句,把它作为座右铭写在笔记本上,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

4.注重实践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做”中真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班里的活动课,带领学生做有关公益活动的宣传,如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通安全法等知识,怀着一颗奉献的爱心去关心他人、社会、国家.并在班里举办相关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的知识讲座,为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5.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团队精神,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6.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渗透心理教育,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来管理班级,关爱和教育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素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