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鉴赏教学中如何留住营养

点赞:4787 浏览:144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中文学鉴赏教学经常关注一些写作技巧,而忽视了文学本身的人文性,造成营养流失.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有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强调领悟作品内涵,强调作品的时代感等方法来留住营养,提高人文性.

[关 键 词]高中文学鉴赏;人文性;留住营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34-03

文本解读作为时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流行行为,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出现一种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文本解读中的营养流失问题.一个文本(此处仅指用于文学鉴赏类的文本,下同),当它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要传递的往往是一种精神意旨,但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上被解读时,这些优秀的文本往往则成为所谓范本,一种写作意义上的范本.在这种范本的示范作用中,教师与学生看到的往往则是所谓写作技巧等,课堂上的时间多用于雕字琢句,而文本本来的含义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此现象我们喻为营养流失.而拙作要解决的,也正是如何防止营养流失的问题.

一、文学作品的营养缘何会流失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种情形:诸葛亮于庙堂之上慨陈《后出师表》,听者会有何感想?马丁·路德·金于广场之上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听众将会如何?可以肯定,受众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力量.事实上,当古今中外各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韵味.那为什么这些优秀的文本到了高中课堂上,会出现营养流失的情形呢?笔者经过梳理,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因为文本的生疏.古文与白话文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今人读古文时肯定会有生涩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感觉,古文教学必须遵循先教字词,再悟文意的过程.问题在于,由于应试的需要,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的古文教学往往也只止步于这种现状,当学生懂得了字词、连贯了文本、粗领了文意的时候,已经用掉了许多时间,教师的目光已经瞄准了下一个知识的教学.于是对于最为重要的领略文本内涵环节,恰恰在这个时候丢失了.

二是限于教师的视角.从领略文本内涵、吸收文本营养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即今天的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是那种只满足应试,对应试之外的其他事物提不起多大兴趣的人了.这如同吃方便面一样,固然可以一时充饥,甚至还感觉到美味,但实际上是没有营养的.我们能够看到的诸多日常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情形.如果说哪位教师的日常语文课还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有如饮甘醇的感觉,那大概反成了另类.

三是不良的导向.其主要是指各级各类的优课评比或公开课,优课评比中、公开课中,做课者能够如入无人之境者甚寡.所谓如入无人之境,是指其上课时眼中只有学生,只有文本,只有学习共同体中各个因素的互动,全无的是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但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优课评比要照顾评委的感受,公开课要照顾听课者的评价,于是表演的成分是难免的,而表演则难免虚检测,“入戏”又何其难也,营养流失又何其易也.当此类课堂成为标杆时,日常课堂难免会被这股风吹及,想保住营养也是一件极难的事.


二、文学鉴赏中怎样留住营养

我们并不否认语文教学有工具性的一面,这是基础工作.但我们更希望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鉴赏中,要留住文本的营养,呈现出人文性.

文学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有点类似于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小康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文学鉴赏的要求我们认为是恰当的,尽管其中还难免有为了附和课程目标而保留的痕迹.我们提出的保留文学鉴赏中营养的思路,也从这段话中得到了启发.

其一,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有一种虔诚的态度(其后才可以是批判的态度),因为只有虔诚,才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才会用心去感悟文学作品的魅力,吸收其中的营养.

其二,注重审美体验.体验是什么?一般是指身体和心灵的共同感受.我们在文学鉴赏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以文本人物的角色进入文本,只有走得进去,才有可能走出来.否则我们就只可能一直游离在外,那是谈不上吸收营养的.

其三,强调领悟作品内涵.文学鉴赏的对象一般都是专家精选出来的,既然被称为优秀的作品,其内涵肯定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至少不是初读者能一眼看出来的.因此,我们强调领悟作品内涵,是指要能透过作品的表象,去看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内涵如同甘蔗汁一样,需要咀嚼才能感受其持久的甜.

其四,领悟作品的时代感.优秀的作品的生命力肯定是极强的,所谓生命力,其实就是不同的时代都能读出其应有的含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何以经久不衰?正在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希望能置身于文中所述的意境,这是人的心理倾向,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进行文学鉴赏的目的,除了要感受作者彼时的心境之外,更需要感知此时的“我”所需要的心境.

三、文学鉴赏中的营养是什么

行文至此处,我们似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探讨,那就是什么才是文学作品中的营养?不搞清这个问题,上面的似乎就只可能是空谈.

在语文教学的发展长河中,我们注意到对营养的定位并不全然相同.语文教学走过了类八股时代(班级授课制引入中国的初期),走过了语文教学政治化的时期,走到了今天的课程改革时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营养竟受着时代的制约与影响.当然,这并非坏事,因为人也正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生成新的思想的.

高中文学鉴赏教学中如何留住营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鉴赏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认为文学鉴赏的营养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今天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意味着个体的发展必须得到尊重.如果说语文的工具性是帮学生形成一种表达的技能的话,那人文性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这种营养的一种表达方式.读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读出对自己、对他人的成长意义,以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博爱情怀.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提出以人的发展来作为文学营养的一种表达方式,与历史上曾有的语文政治化截然不同,后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人的发展”却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感知与认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文学鉴赏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营养的保留.只有这样,文学作品在课堂上的魅力才有可能得到彰显,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才有可能在语文课上得到尊重.一言以蔽之,文学作品只是一个文字的组合,其中的营养才是我们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