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策略和技巧

点赞:5318 浏览:191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每年的中考都是决定学生前途的其中一站.如何避免学生在中考中出现某个题或某种题型没见过,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怎样抓好历史中考复习,是初三历史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全面细致地复习,夯实基础

依据《徐州市历史中考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知识,一个都不能放过,必须做到面面俱到,不留死角.每个知识点都必须细细思量,不存在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因为每个知识点都有考到的可能性.

(一)主题式复习:全面、细致

按照课本中的主题顺序,依次复习.把主题中的每一课,依据中考说明讲解一遍.要像讲新课一样,因为“预备立宪”,颁布“宪法大纲”,以九年作为立宪的期限,并成立内阁.但在实施过程中,清政府暴露出欺骗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依附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宪法大纲”只不过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君权,内阁是“皇族内阁”,在此期间镇压人民自发的反洋教运动,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会运动”的失败最终使人们认识到清政府是“麻木不仁之政府”、“妖孽之政府”.随着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多数由改良派发展而来)对清政府幻想的破灭,孙中山“三义”的口号更能深入人心,清政府最终在武昌起义的摧枯拉朽中彻底崩盘.教师在上述内容的教学中应对学生作必要的补充:清政府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是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必然走向灭亡;武昌起义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它大大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必然抛弃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而选择革命的发展道路.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末“新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展的自救运动,因此可以说是革命活动促使了清末“新政”的实行.同时,清末“新政”的开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清末“新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革命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这是革命的群众基础;编练的新军,被革命党人充分利用,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一条明线:民族危机的加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一条暗线:清末“新政”的失败.这两条线一内一外,彼此交错,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而清末“新政”则是清政府丢掉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中学历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旨,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正是在“常识”、“基本”、“初步”等限定词的约束下,教材的表述有时过于简单化、结论化,忽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前后逻辑关系看似严密,但由于某些重要历史内容的缺失,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除本文所举这两例外,笔者在八年级的教学中,也发现人教版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只有侵略史,对战争期间著名抗敌英雄和事件,冯子材反法斗争,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性质等缺少相应的知识普及.这些知识的缺失可能是由于编写教材时的时代背景,不能完全体现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但中国复兴之梦不正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个阶级又一个阶级的努力而最终成功的吗?除此之外,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也没有对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历史进行概括性介绍,从而使师生面对这段历史时只知道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的成立等零碎知识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各自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社会各界对抗战的态度等,教材没有明确指出,也导致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的概念认识不清等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和技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三历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精简式的教材容易让学生只记住了结论、“规律”,不利于发展全面而客观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光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编写教材时尽可能地插入相关的衔接内容,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学生面前呈现出立体化、全方位的历史.

注释:

[1][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210.

[2]朱寿朋编纂.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5364.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