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的运用

点赞:4304 浏览:135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规定一定年龄的儿童必须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从这一意义出发,教师在实践教育过程中,重点应明确两点、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任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由此,单设中学因受历年的升学率的压力,教育的重点一直放在“应试”上,放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的观念理应改变.不过,教师也绝不能误以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不可以考虑升学.其实,二者是统一的,因为只有提高在全体学生素质基础上的“升学率”才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关 键 词:语文;激趣法;兴趣;培养;阅读

俗话说得好,“课本是教学之本”.一套好课本必然带来教学上的改革.我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教材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对所任教的班级在教法上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源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义务教育”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而古人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不能概括教师的职能了,还应“设疑”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因为学生在校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日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靠能力.“于无处见疑”便是一种能力.因而我在教学中,力求不用“一桶水”去灌“一碗水”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比如,在教生字、新词时,我并未教给学生这个字怎样读,怎样理解,而是教学生怎样查《字典》《词典》,怎样从《词典》中的几个义项中寻找一个恰当的义项.在讲读课文时,我不是讲最终结果,而是在“大问题”之下,帮学生提出若干“中间问题”.

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层进式”的结构方式,在使用九年义务教材时,我采用了导源法进行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怎样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学生普遍能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得出“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变“沙荒”为“绿洲”,“利用风和日光”.由此,我归纳为“防御”“进攻”“利用”三层.

九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义务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二步,我追问:“‘防御’‘进攻’‘利用’三种进军就谁易谁难?”待学生说出答案后,我再问:“作者为什么先说‘防御’,后说‘进攻’和‘利用’?”学生的答案就不一致了.有的说是“一层进一层”,有的说是“由易到难”,还有的说“当时作者并未考虑那么多”.经过讨论后,我对前两种看法给予了肯定,对第三种说法持保留态度,接下来再讲“层进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第三步,我又问学生,“人们是怎么知道向沙漠进军有防御、进攻、利用三种方式?”学生读完一至四自然段后答道:“这是根据风沙危害人类的方式知道的”待我肯定之后,讲道:“人们要正确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这个问题”.接着,我指着黑板上“为什么”“怎样”这两个词,要学生落实到全文的自然段中.待学生落实之后,我立即发下题单:“1.本文第一部分说明了什么?第二部分说明了什么?2.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3.本文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当堂交卷,后经统计,80%的学生全对.就是教材六十四页练习四这一难度较大的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了.由此看来,这堂课学生真正理解了“层进式”的结构方式.我认为,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抛弃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这类大问题,而提出了若干“中间问题”.这种追根溯源的教法虽一时漏掉了某些知识,但学生的能力普遍提高了.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激趣法”,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若能抓住兴趣,积极诱导,就能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途径无固定模式可言,教师只有根据教育对象随机应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异奇巧的手段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并以此作为新颖的刺激物,作用于学生的神经中枢系统,而造成大脑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我认为,这堂课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启发和刺激了每个学生各自的最佳触发点,变学生“要我学”的心理为“我要学”,发挥了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心境下,感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该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启发,让学生的思维向着纵向、横向、反向等全方位思维轨迹尽情驰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在给学生讲《分马》时,老孙头这个人物形象不能笼统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可以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试想:老孙头不说“还没定弦”,而说成“相中了老榆树底下的栗色小儿马”好不好?老孙头为何开始夸马后来又说是“破马”?

老孙头既然不想换马,为什么第一个表态“嗯哪,怕他报仇”“大伙说怎么办”?“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成理,即使是不成熟的思维或想法,我们也要寻找成功点,尽量激励、鼓舞、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一言以蔽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黄盖”——愿挨“打”,代替一个要“打”,一个不愿“挨”的被动教育现状.

以上仅是我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时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