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角下学生成长的维度

点赞:15993 浏览:698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却有着一致的内涵,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高中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知识技能增长、人生观健康发展、科学思维方法运用水平提升、个性特长发展、社会性能力发展及对生命的敬畏感.学生至少应在这七个维度获得健康发展,才有可能获得生命成长,学校也才能说是落实了生命教育理念.


关 键 词:高中教学;生命教育;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05-03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理念,其以对教育功能和价值深刻的、本源性的理解与揭示,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

一、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

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献中有多样化的表述:

“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通过生命教育,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1]

“生命教育是对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怎么写作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可以在三个层面进行:生存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死亡教育”.[2]

生命教育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是对可能更健全生命的成全、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3]

生命教育“基于对人的生命特性的理解,促进生命的发展”.即“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完整性,把教学与学生的生命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4]

尽管学者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点,即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对生命发展性的尊重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又必须是其落脚点.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宽松、适宜的环境,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创设条件、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把生命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实践中.

生命教育视角下学生成长的维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命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学生生命成长的维度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该怎样实践生命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呢?

首先,是学生的身心成长.学生成长的最基本和外显的是身体的成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体生长的特点不同,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成熟的关键阶段,虽然第二性征的发育已基本结束,但各器官都还在发育,身高和体重还处于快速增长期,肌肉的力量迅速增大,这使得高中生从外观上迅速向成人转化.我们应该通过各种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课内外身心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使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础,做好这一点,学校才能算是“随顺了最基本的人的生命自然生长”.

其次,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增长.学生掌握知识总量的增多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是其生命成长的重要维度.由于高中课程内容都是经过课程专家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精选、优化而确定的,但目前纸笔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已掌握高中各科知识的记忆与应用,用考试成绩作为这一维度的外显标志指标虽是可行的和科学的,但不能是唯一指标.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很多情况下是各种考试难以考到,甚至是无法测量的.作为学校,不仅要重视高考科目、高考内容的教学,更要关注那些高考不考的,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的但在生活实际中却极为重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获得.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获得全面的生命成长.

第三,是学生人生观的健康发展和形成.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包含了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三个方面,社会观又包括人际观、自我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幸福观等方面,且在18岁前后,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一个人的人生观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5]因此,为促进学生健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学校至少应在下述三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每一位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用自身乐观、向上的人生目标、道德动机、人际观、自我观、幸福观和审美观影响学生,更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多用正面的事例、用负面现象中的正面观点引导学生;二是各班级要多借集体活动、典型事件、重要时节,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体验等活动,结合优良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人生观的发展和形成;三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科的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入对社会现象、人类发展成就、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问题等的认识、分析、解读和判断中.只有这样,才是对“健全生命的成全”,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才能够“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包含着更美好、更高尚的某种需求与祈向的应然状态”[6].

第四,是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运用水平的提升.知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对人的发展也更具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个个的知识点,不能只是提供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快速记住已有的答案,更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选择、独立判断,历经知识的发现和产生过程,体会、体验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理解知识产生的学科背景和科学方法.要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去体悟归纳、演绎、类比、概括、推理等科学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因果规律和概率统计规律这两种形式的科学规律.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技能的提升标志着其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思维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维度.

第五,是学生个性特长的生长与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智力特长,有相异的个性、爱好特征,更有各自独特的精神需求.生命教育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自己智力特长、爱好倾向、个性特征等方向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成长,就是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只有每一位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长爱好获得尽可能的发展,那才“是对可能更健全生命的成全、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但由于目前高考的统一要求,班级授课制这种工业化的教育形式,使其成为当前学校落实生命教育中最难的一点.为此,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和实施多种学生活动,包括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竞赛等形式,尽可能减少整齐划一要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优势在活动中得到张扬和发展;学校还要建立多元评价的平台,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与支持;同时,学校还要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用社团将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聚到一起,让他们在一个个不同发展方向的共同体中相互切磋,相互促进,获得各自的发展.

第六,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每个个体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的生命既属于自己,更属于社会.学校教育要安排和设置专门的课程和活动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珍贵价值的认识,养成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学校可以开发“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习呵护生命的方法、途径;每一位教师还要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相关素材、发生在学校内外和社会生活中的与生命有关的典型事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呵护生命的意识和对生命的敬畏.

第七,是发展学生社会性能力.人是在与他人的共处和交往中认识自我并获得发展的.因此,一个人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是其生命成长的重要维度.在学校中,学生可通过参与或主持社团活动、班级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锻炼和培养这些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小组的作品,或向全班师生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与老师同学的争论来使这些能力得到发展.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彻底摒弃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摒弃以知识点学习为核心的课堂结构模式,采用主题式学习,把多个内容用一个主题穿起来,用一个统领性的问题引导若干个学习活动,形成“问题(或任务)——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概括提升”的任务学习行为链条,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促进学生的社会性能力获得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至少以上七个维度是校园内全体教师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生命获得应有的发展的渠道,也是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