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实践

点赞:13695 浏览:577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由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组成,构建高职生需要的课程内容,改善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可更好地为高职生提供心理教育和指导.


[关 键 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9-0103-02

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的人才,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方式很多,经过调查统计,大学生认为有效途径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23.2%),心理咨询(18.8%),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8.3%),自助心理调试(14.6%),学生活动(13.3%),心理救助或网站(7.4%),心理危机干预(4.6%),其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被认为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1]笔者通过发放268份(收回231份)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自身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课堂教学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课程单一、课时少、班级人数多、内容抽象.大部分院校只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时从16至36课时不等.据我们调查,82.5%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希望增加课时,甚至全学程开设.有62.8%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课上成知识传授课.学生希望教师深入浅出,多讲案例,增加心理测试、求职技能和对将来参加工作有指导的内容等.学生对大班教学反应强烈,认为这影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机会.

(二)教学方式不切合学生需要

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问卷罗列了10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没罗列到的学生可以补充.尽管10种方法中有些教学形式是交融的,但我们建议学生主要从方法的侧重点来考虑.我们用5分制评价,对每种方法的喜欢程度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有68.5%的学生比较不喜欢“整堂课讨论、辩论”,原因是“虽然可以增加同学之间交流,活跃课题气氛,但是人员较多,不利于课堂管理,显得课堂非常吵”.还有54.7%的学生比较不喜欢“部分章节学生讲,教师总结”,理由是“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完全不同,而同学之间可以在课后交流,不需要占用上课的时间.上课就是需要教师带着同学,对同学的思想起着一个引导作用”.比较不受欢迎的还有“讲授法”,“演讲法”,“作业法”.有79.5%的学生非常喜欢“互动式教学,讲课与提问相结合”,因为“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性与教学相似度检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影响”.有76.3%的学生非常喜欢“多媒体教学,播放影音课件”,理由是“此方法方便、快捷、高效,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使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等.有67.5%的学生非常或比较喜欢“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原因是“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等.学生还比较喜欢“情境式教学”、“团体游戏教学”、“心理测试”.

(三)课程评价一元化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心理健康课的效果,有的甚至采用全校统一内容的试卷,布置作业、课程考核也与一般课程相似.通过考试分数来给出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最终成绩.这使学生只是强记那些仅仅用来考试的知识,认为上不上课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塑造健全人格而学习;为拿学分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学习.因此,卷面统一、整齐划一的检测方法从根本上不符合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初衷,反映不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对策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系列性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列课程,贯穿在三年学业中,主要由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组成.

课程有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学期的选修课《团体心理训练》,第三学期的选修课《职业生涯辅导》,第四、五学期的选修课《心理学与生活》、《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等.如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校必选课,可以合班上,人数不超过90人,人太多不便于教学管理.针对新生的入学适应开展的,有“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恋爱与性”、“常见的心理问题”等专题,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两个课时,共16个课时,4个学分.每个专题都提供相关的网上资源,在信息化、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在课余自主学习,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网络.第二学期的团体心理训练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拓展,学生自愿报名,一个班人数不超过40人,便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团体心理训练被称为团体体验式训练,强调“体验”和“先知后行”,根据团体活动的目标设计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内容报名,有“人际关系训练”、“自信心训练”、“释放压力”、“管理情绪”、“人格魅力提升”、“面试心理准备”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学习、讨论分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增进相互间的人际交往,是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共8次16课时,4个学分.第1次是热身活动,建立小组,签订协议,开展建立相互信任和彼此接纳的活动,第2次至第6次是活动的展开,最后1次是巩固成效、总结.

系列讲座面向全校高职生,根据学生的需要,不定期展开,一学期至少三次,要求每学生一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每学期1个学分.讲座的主题有“心理电影赏析”、“健康的恋爱与性心理的培养”、“女性身心健康”、“儒家文化与心理”、“考试焦虑调节”、“求职心理调试”等.讲座前预先出海报、做宣传,讲座后学生评价反馈.主讲人可以是本校的教师、毕业后的学生及校外专业人士.(二)教学形式切实性

通过对学生教学需求的总结,我们教师要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减少或不采用不喜欢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学生不喜欢的“作业法”,教学中必须要采用到的,也要变换方式,如采用案例分析、合作作业、自我剖析、心得体会、心理调研等.案例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具有共情性、趣味性、实效性,可以弥补理论教学深奥费解、推论抽象、呆板单调的弱点.心理教育的案例很多,要筛选贴近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实施案例陈述、分析、讨论、总结等完整、规范、有序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的结合.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投入课程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让高职生在“听”、“看”、“思”、“议”、“做”的过程中,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体验自我成长,提高心理素质.[2]

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革考核形式,考察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是教改的指挥棒,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通过课程考核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

高职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以一般的理论考试形式或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和能力是欠妥的.我们正探讨科学地评价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果的模式,既要体现学习评价的一般特点,又要突出其特殊性,即重体验、重全员参与、重过程、重应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评价.我们试图建立短期评定与长期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按其操作模式,在每门课教学结束前,便进行短期评价.在原有期末开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作业、参与活动、日常考勤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其中上述内容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这样将期末考试与平时的课堂考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动态的、全过程的考核,这样的设计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应高职生的学习情况.当课程结束后,甚至在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还要进行追踪评价,也就是长期评价.向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发放问卷,如建立“环境适应性”、“对工作的态度”、“同事关系”、“工作的业绩”等评价指标.综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果,就可较全面地反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职心理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渐渐达成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改革的深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素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导导刊,2010(9):99.

[2]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时空,2010(10):103.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郑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351.

[4]郭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6):75-79.

[5]王晓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2(7):7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