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口语表达训练体系的构建

点赞:6569 浏览:195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着眼于培养具有一定口语词汇储备、掌握口语语法规范且须有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能力的师范生口语训练目标,提出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拓展,构建课内外兼容、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 键 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口语表达训练体系的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2-03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语文师资.衡量合格语文师资的标准有很多,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是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并严格执行,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全面实施,对合格语文师资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看,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所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受到真正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虽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并未真正建立起系统而有效的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整体上并不容乐观,普通话达不到要求的等级、朗读水平较低、说话缺乏逻辑性、毫无有声语言运用技巧、态势语言不自然大方等问题比较普遍而严重.因此,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并切实执行,是当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构建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体系,强化课内实践训练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语表达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才能完成.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现状,依照口语表达自身一般内容构成,所设置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至少应涉及普通话训练、朗读与朗诵训练、演讲训练等.其中,普通话训练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普通话是口语表达中说者准确达意、听者准确理解从而完成交流与沟通的物质媒介;另一方面,国家明确规定语文教师的普通话等级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刚性条件之一.现实的情况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体受生源地系统性方言语调影响严重,加之在大学学习期间缺乏主动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和提高,所以,除少数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外,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而在现有开设课程中,现代汉语课程对于学生学说普通话虽有帮助,但由于不是专门性课程,帮助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开设更具专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普通话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所说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方面的具体差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种口语表达能力.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有利于学生大学期间可以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领略、感受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内涵之美,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未来作为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朗读教学能力.因为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的每个学年段都要重视朗读,而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师自身是否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师较高的朗读水平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声、情、意如何统一,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感甚至崇拜感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且只有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朗读水平,才能更准确地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遗憾的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以至于在试讲或教育实习中,或者是示范朗读但效果极差,朗读还不如不朗读;或者是只好采取播放录音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弥补,这种弥补较之前者效果虽然要好,但产生不了教师现场的良好朗读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力.因此,需要开设朗读与朗诵训练课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声音技巧,在高低、快慢、抑扬、升降、顿挫之间,既恰如其分又创造性地传达出文本的美感.目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也普遍缺乏在相对正式场合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的能力,表现是要么不敢说话,要么勉强能说但做不到表达的准确流畅和态势的自然大方.学校通过开设演讲训练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演讲的内涵、方法、技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准确、流畅、生动地表情达意,为其日后在教室面对学生讲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培养学生普通话能力、朗读与朗诵能力和演讲能力的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三门课程,而无论怎样设置,要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改变课程性质.变选修课性质为必修课性质,因为选修课只能培养选修该课程学生的相关能力,而不能培养所有学生的相关能力,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其二,加大课程所需课时.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虽然需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更需要实践训练,而实践训练具有个体性,需要每一个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查找、纠正存在问题.只有加大课程学时,才能保证生均实践的次数和时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训练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尽管开设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但基本都是选修课,而且课时不足.例如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版培养计划,2006版中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只有“演讲学”,而且因为是选修课,只有30个课时;2010版同样如此,所不同者只在学期发生变化.如此设置,不能说形同虚设,不过教学效果的确不明显.其三,强化实践训练.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必须强化实践训练.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无论是课时充足还是匮乏,都必须把实践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最重要安排.同时,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能力要求和训练目的,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其四,优化师资配置.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是能力拓展和提高课程,需要教师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因此,相关课程应选用具有良好相应能力的教师承担.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比较多的任课教师,以便把授课班级人数尽可能压缩,这样,生均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就会增多,训练效果就会更好.二、构建课外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单纯开设几门相关课程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综合性,是多种素质与能力如普通话能力、语言能力、声音技巧、思维能力、口语实践经验、心理素质等的综合体现.每一种能力或素质的提高都非易事,何况是多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然具有实践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更日常化的实践训练中能够不断提高.课外口语表达训练体系构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大力推行班级、宿舍层面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班级和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所在时间最长的组织,充分发挥班级、宿舍作用,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巨大作用.一是明确要求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说普通话,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纠正,为学生学说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二是以宿舍为单位,每天晚上用一定时间自觉进行普通话、朗读练习,相互评价指导.三是建立晨读制,要求学生在晨读时间用普通话放声疾读.四是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利用班日、团日活动,组织开展普通话、朗读朗诵、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并要求全员参与,人人登台.在此过程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无论是组织方式还是活动形式都可以灵活多样.例如,组织方式上每次活动并非都由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而可以考虑每个宿舍轮流组织;活动形式上,根据活动内容,学生可以个人登台,可以以宿舍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等等.五是为保证班级活动开展的效果,班主任或受邀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既能保证活动开展的严肃性,又能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

(二)建立并扶持学生社团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社团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认可度较高的学生团体,每年新生入学后报名参加各种社团都非常踊跃.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办公室以及学生组织如团委、学生分会,应有意识建立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社团如口才协会、演讲团、朗诵团等,广泛吸纳学生参加,并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同时,扶持其他性质的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文学社团等,鼓励其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

(三)建立专业或院系层面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品牌并定期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其所在院系应每年定期分别举办一次普通话、朗读与朗诵、演讲竞赛活动,并将其打造成富有专业特色的品牌实践平台.其中,普通话竞赛严格按照国家普通话测试题型进行,甚至直接使用国家普通话测试试题;朗读与朗诵竞赛内容当然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过在每次举办时可以考虑侧重一个方面的内容,如古诗词、现当代诗文、中外戏剧对白等,这样既有可比性又有变化性和丰富性;演讲竞赛主要是要选择好演讲题目,使其既有时代性又与学生有贴近性,让学生爱讲能讲.从组织来说,每一次、每一种的竞赛活动都应以班为单位,力争在全员参与基础上选拔参赛选手.与日常班级、宿舍层面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相比,专业或院系层面举行的此类活动层次更高,权威性更大,它既是对班级、宿舍层面和学生社团相关活动成果的检验,又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组织学生参加其他各种参加实践活动.开展口语实践活动直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无疑至关重要,但通过其他实践活动间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从当众口语表达所需要的稳定心理素质、良好态势语言培养来说更是如此.英国著名演讲家R.S.劳伦斯曾说:“最初,只需要自己的姿态站得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犹如年青演员心中的恶魔.但是,一旦培养出这种沉着的气质,你将会从二、三流的角色中脱颖而出,受到别人的注意与尊敬,此后的发展就比较容易了.”“姿态站得直”或者说“沉着的气质”意味着演讲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态势语言,不仅使演讲者得以保持思维清晰、正常发挥,而且与演讲者的直接口语表达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从而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反之,则会因“紧张”、“怯场”、“恐惧”等心理造成思维的混乱或空白、态势的慌乱或猥琐、口语的结巴或语无伦次等各种问题.不断进行的直接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对于弱化乃至消除学生当众说话的怯场或恐惧心理,培养镇定自若的气质作用当然极为重要,而通过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志愿者活动等的开展,则可以使学生丰富经验、树立信心、开阔思维,增强整体素质,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可收到“功夫在诗外”的效果.所以,无论是院系、专业层面还是班级层面,在积极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多种非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

三、构建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构建口语表达课程体系和课外口语实践训练体系,对提高体口语表达能力和未来从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培养合格中学语文师资来说,仅有这些还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具针对性、专门性的中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教师语言能力是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才能,教师口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素质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教师语言能力进行专门培养.

(一)构建教师语言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口语教学内容与实践.其一,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体系.目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开设有语文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课程,对培养学生教师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教学语言能力角度看,现有课程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应考虑增设如教师口语、教师体态语、美学语言学等课程.其二,强化现有课程教师口语表达章节内容.如若不能增设新课程,也应在现有课程教学中,凸现有关教师口语表达的章节内容.其三,强化实践训练.当前,教师技能课程还存在着重讲授轻实践、重读写轻听说等倾向,严重影响了师范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所以,所有教师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或有关课程的相关章节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都必须贯彻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设计各种实践环节,不断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技巧和能力.

(二)构建系统化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实践训练体系,深化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模式.第一,在一、二年级,分阶段积极开展教育参观、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活动.第二,在三年级,切实进行微格教学、试讲工作,在此基础上,举办专业内“讲课大赛”活动,同时,多批次邀请中学语文名师到学校访问与交流,并对学生讲授“名师示范课”.第三,在四年级,扎实进行教育实习,大力推进顶岗实习.第四,上述各种实践环节分别实施后,通过经验交流会、报告会、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反思性教学.第五,积极筹建教师教育实验与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紧密合作型实践基地,依托实习基地的“青蓝工程”,大力推行导师制,形成共同培养师范生的良性机制.以上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教师综合技能无疑具有重大作用,而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来说则具有直接作用.(三)加强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口语表达既具有教师语言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语文教师的特殊要求.其中,情感性是其极为重要的内涵和表现.所以,在口语表达实践中应要求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情感体验:其一,依文章体裁不同,情感运用要得当.文体不同,情感的有无、强弱、类型等并不相同.如讲议论文时,语言要犀利、敏锐、深刻而掷地有声,有政治家雄辩的气魄;讲记叙文时,语言要形象、自然、风趣,有文学艺术家的气质;讲说明文时,语言要准确、简洁、明了,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其二,依教学环境不同,情感表现度应有深浅.教学环境不同则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就不同.因此在语言形式、语言习惯、语言情感运用等方面,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认识能力.其三,依教师个性不同,情感表现方式也不同.不同教师具有不同个性,情感表现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如有的老师喜欢大胆模拟文中形象,情感表现得奔放自如,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的老师则擅长含蓄表现情感,对学生只是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悟.其四,重视体态语的情感辅助功能.“教师的教学语言,其实应当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是指教师的教学话语;无声语言,是指教师的手势、神态、目光等.”有研究者认为,态势语言不仅具有独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用,而且能有力辅助和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去除学生的疲劳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间需要感情沟通、心理相容,而教学语言就是桥梁和纽带.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在这一方面表现尤甚.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和开发.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以提升学生教学语言能力为重要目标,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陕西理工学院教务处.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78

[2]RS劳伦斯.现代演讲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

[3]黄少梅.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探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

[4]刘仲贤.语文教学需要正确运用态势语言[J].教学与管理,2003(1)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BY55)

【作者简介】徐渊(1965-),男,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向阳(1978-),男,硕士,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