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引外延、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模式与实践

点赞:21119 浏览:870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以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法律素质为基本内容,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以生为本、协同育人”训练理念和“内引外延、文化融合”运行机制的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新体系,在职业素质训练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成效与推广价值.

关 键 词:内引外延;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11-04

“内引外延”是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起在实施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与教学、职业、企业脱节”等问题,构建的突出训练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加强体系、机制建设,打破训练和教学、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以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职业法律素质为基本内容,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以生为本、协同育人”训练理念和“内引外延、文化融合”运行机制的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模式新体系.

一、“内引外延、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构建

(一)探索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机理

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按照职业教学理论要求,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与训练体系,让学生接受课程项目(任务)的系统学习和各种训练,在学习训练中增强认知理解,通过体验感悟、反思总结、践行强化与校企文化共同熏陶,促成学生内化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行,积淀为社会所需的职业素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是经过构建职业素质训练体系,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知识,搭建职业素质训练平台,通过课堂训练、校园训练和顶岗训练,以达到“学训融合、赛训融合和创训融合”的素质训练目的,促使认知心理系统和认知行为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融通,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确立了“以生为本、校企政行协同育人”的训练理念

“以生为本”的训练理念指职业素质训练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人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个性化需要.职业素质训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校企政行“协同育人”理念的根基所在.

(三)明确了职业素质训练体系目标

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素质训练活动,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法律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达到职业岗位素质与行为规范要求.目标分三阶段实施:一年级是培养具有基本职业素质的大学生,二年级是形成全面发展的准职业人,三年级是塑造素质良好的职业人.

(四)把握了职业素质内涵,确定训练体系的基本内容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是人文精神在职业行为上的彰显.一般来说,职业素质在广义上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适应与交往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在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按照“与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运作策略,江门职院从狭义上,选取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素质、法律素质作为职业素质训练的基本内容.其中,职业心理素质是基础,职业道德素质是重点,职业发展素质是核心,职业法律素质是保障.

(五)构建了训练体系的运行机制

围绕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凸显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根据高职学生职业化成长的育人规律,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必须在设计思路、内容组织、职业化特点、训练平台、评价和保障机制上进行系统构建.经过六年的探索与实践,江门职院逐渐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跟进、三个要素、四个平台、五个保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新体系.(如图2所示)

二、“内引外延、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实践探索

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以“缘于爱、新于融、成于练”为导向,根据学生职业发展与成长成才的规律,江门职院着力构建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2007年至今,经历顶层设计、先试先行和成效推广三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训练体系日趋完善.

(一)贯彻了一条主线

“内引外延”,是指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化成长,高职院校主动将企业、职场、社会的人才职业素质要求内化为学院人才职业素质培养需求,形成“以生为本”的训练理念和“开放训练、协同训练和全方位训练”的全新体系;以课程为支撑,以校内外实训为路径,将课堂内外训练、竞赛与顶岗实习、校外实践等形式结合起来,打通学校和企业、职场、社会的关节,切实增强职业素质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校企文化结合和协同育人.


(二)落实了两个跟进

“两个跟进”即入学后跟进与顶岗后跟进.学生入学后,江门职院主要通过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教育教学和入学教育活动,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档案;学生顶岗后,学校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训练等延伸到企业,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职业素质培训要求落实顶岗培训.

(三)确定了三个要素

2008年,学校成立“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心”,全面负责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实施,如宣传、制定和完善计划、经验推广、进展报道、优秀评选等工作;各教学系部具体负责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企业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指导与培训.

(四)搭建了四个平台

学院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缘于爱、新于融、成于练”为导向,构建了以课程为支撑,以训练为手段的职业素质训练四大平台.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论与课程论,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训练课程化,各个平台设计一系列必修和选修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并采用“课程项目(任务)化”,实施教学训练与管理,把职业素质训练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职业素质训练主要通过“三个融合”,即学训融合、赛训融合和创训融合,开展课堂训练、校园训练和顶岗训练,形成两两相互作用的、互补共生的立体训练结构(如图4).其中课堂训练是基础,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素质训练相结合,实现“学训融合”;校园训练是课堂训练的补充,通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竞赛,以竞赛带动素质训练,实现“赛训融合”;顶岗训练是校园训练和课堂训练的延伸,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参与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以企业创新实践活动促进素质训练,达到“创训融合”.

(五)落实了五个保障

2008年,学校成立专职机构“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心”,全面负责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作,相继出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意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训练学分认定范围及标准》等.落实了以专任教师、企业培训师、行业企业顾问三结合的职业素质训练师资队伍.设立专项资金,从2010年开始年均拨款18万元,对相关课程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六)建立了评估反馈机制

对课程教学各环节与每一项目训练内容分别设立了监控指标,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专业评估)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调查(校外评价)等进行评估,不断总结经验,健全职业素质训练机制.

三、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的应用成效

(一)全面促进了学生的职业化成长

近七年,学校职业素质训练成效显著,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12人次,省级奖项783人次,市级奖项211人次.

学生心理健康与法律知识知晓率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近三年,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0,及时发现并成功处理心理危机8人次,转介个案2人次,全部个案均得到妥善处理.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冲突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在企业顶岗中增强了维权意识.

(二)繁荣了以职业为导向的社团文化

学校8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各类社团;90%以上的学生社团聘请行业、企业顾问;每年有5000多人次学生参与以专业社团为主体开展的校园技术节;树立了模拟炒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社团活动品牌.依托集邮协会,学校获得“全国集邮示范校”.2010年,异域舞团街舞培训工作室和启航就业指导中心获江门市创业资金实战运作创业项目.

(三)推进以素质为根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形成了校企“三合作一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和促进就业)育人特色.学生对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认同度高;根据近四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训练工作评价良好;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率高.从近三年反馈调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认可度较高.

(四)形成职业素质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

项目组成员共公开发表论文17篇,其中8篇发表于核心期刊论文,系统总结了职业素质训练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成果,反响较大.公开出版了著作教材7本,都在教学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加强了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建设,并在教学推广中获得了充分应用.2011年,“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建构”项目成为院级教改项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改革”获得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委托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研究”和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委托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改革”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等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

“内引外延、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模式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素质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参考文献:

[1]许明.香港全人发展教育与内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J].前言,2012,(10).

[2]徐徐.人性化视野下高职素质教育危机审视与发展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2,(5).

[3]李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俞立军,朱海岳.“全景式”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17).

[5]沈苏林.体系化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江苏高教,2011,(4).

[6]安德志.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构建[J].河南农业,2011,(4).

[7]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0,(1).

[8]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9]王琦.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10]戴亚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11]胡俊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与提升途径研究[J].社科纵横,2008,(5).

[12]甘玲.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辨析——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13]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