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教育问题探析

点赞:9458 浏览:352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意识形态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的保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伴随世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来自众多方面的挑战.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建设高素质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以及重视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关 键 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90-04

全球化在将进步文明的现代生活带给世界各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价值冲突、文化摩擦等问题,其背后反映的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近年来西方国家不断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推销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表明西方右翼势力发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停止过,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战略没有改变过.”[1]高校作为继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创造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也是西方国家渗透战略的重点目标,这也决定了其必然要担负起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前提,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

总之,伴随全球化趋势所出现的意识形态之争将高校大学生教育置于一个崭新的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将因此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将成为高校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所不能无视的内容,这也是事关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何以必然

首先,青年较之于其他年龄群体往往处在最进步的时代,受先进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容易形成自己特殊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而言,他们基本上处于青少年期,是由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阶段.与儿童期相比,大学生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与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并且不再只以自己和自己周围所熟悉的环境为关心的对象,社会风气、法律道德、官员形象、国家发展等都会成为他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认识和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不够成熟和稳定的,特别是自我认识、个性以及对其他人或事物的评价还处于动荡期,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客观与理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是社会中最需要社会化,也是最容易社会化的群体,因此成了意识形态重点影响的主体.无疑,作为祖国、民族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既容易出成绩,也容易犯错误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莫尔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疾风怒涛”的时期,充满了内部和外部冲突.他们往往思想解放,有着十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极为强烈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对各种社会弊端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大的敏感与反感.然而,他们又往往由于年轻而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对客观事实的评判常常陷入经验主义.这一点也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所利用,他们不断用意识形态手段对这一群体进行渗透,企图通过意识形态为我国大学生群体描绘出一幅海市蜃楼般的资产阶级盛世画卷,利用大学生的年少气盛以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检测抽象使其对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正常且完全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做出非理性的判断,从而达到诋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争夺意识形态阶级基础的最终目的.总之,“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是最容易变化的等作为未来社会的掌控者,青少年认同并趋于稳定的意识形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走向和国家的发展”[3].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势在必行.

意识形态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教育问题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其次,从高校角度而言,作为古今中外各种思想的汇集处,它也是国内外各种思潮争夺的重要阵地,因而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近几年,西方国家提出了“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巨大冲击.而高校具有信息灵通的特点,与国内外形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些社会思潮自身的理论形态与思想性质又恰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希冀的探索观念与强烈的求知,因此它们对客观现实产生的影响总是通过大学生最先体现出来.“社会思潮的传播一般从高层知识分子到普通青年学生,再到社会群众.”[4]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他们进入社会后将走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岗位,有些甚至还可能身居要职.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始终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点,同志早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曾明确指出,高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自身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中国高校必须以时刻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与办学方针以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己任,将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这是中国教育的基础与灵魂,是中国高校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的基本保障,更是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阶级基础的重要前提.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何以存在

概而言之,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成为事关高校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安危与和谐的重大问题.然而毫无疑问的是,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正面临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多重严峻考验.

首先,从国内客观环境来看,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速与深入,我国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分配方式、就业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社会阶层的持续分化,进一步推动了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内容复杂化以及对利益自主权的向往与追求.“社会分化产生的许多利益群体和阶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对利益的追求会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5]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吸引力形成了巨大冲击.例如,每一位大学生都知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允诺给每个人的美好愿望,也正是“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才让每个人相信社会主义可以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然而,由于在阶层分化之时各阶层占有的社会资源不等,而政治、文化等社会资源与个人收入联姻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出现了很多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利益而垄断社会资源的不公现象,进而造成贫更贫、富更富的“马太效应”.近日频繁出现的“表叔”、“房叔”就在大学生之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一部分学生甚至要求政府公开官员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断日益频发的社会不公现象让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产生怀疑,进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产生质疑.其次,从国际宏观环境看,近几年,中国经济实力的攀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大以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让很多西方国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越来越受到西方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重点照顾’,中国的意识形态成为他们攻击中国的主要托词、重要原因和常用手段,因此,意识形态已经上升为中国同西方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6]美国学者亨廷顿直言:“印刷品比军队推进的更快.”[7]因此,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科技、经济优势一直强化着对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渗透,采用各种手段输入西方意识形态,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论”,使得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和平演变”的《十条戒令》中就曾明确指出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要“把他们的青年的注意力集中于: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等等以我国青少年为渗透对象的意识形态战略.此外,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大量西方教育文化被引进高校,在弥补我国教育空白与不足的同时,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边缘化,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纷纷登陆我国,通过各类涨落起伏流转激荡的社会思潮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大学生眼花缭乱,真伪难辨.”[8]

最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即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正在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概念而言的,它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不同,而是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依托移动通信、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连接国际宏观环境与国内微观环境的互动的媒体网络.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它们减少了地理距离,信息的提供更加快捷与宽泛,特别是加强了与受众者的沟通与交流,对受众者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总之,“新媒体的社会功能已大大超越了其传媒功能等这种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政府及公民的组织和行为方式”[9].这些特征使得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中被大大地拓展了,不同意识形态的交锋也将更加多样、激烈.目前,新媒介已基本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全覆盖,微博、米聊、微信等更多可以融合手机与网络媒介载体的出现,使大学生非常容易以一种参与者的角色接受信息引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都摆脱不了新媒体环境的影响.[10]因此,新媒体环境也成为西方国家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渗透的重要工具.正如《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的那样,“西方媒体近年来转战对华意识形态新空间等重视意识形态的”移动化“渗透等同时,针对新媒体崛起的传播格局变化,美国已经基于自身利益和传播效果考虑进行对华传播战略转型”.[11]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滑坡,甚至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怀疑以及盲目崇拜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等现象就不难理解.“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西方各种文化、社会思潮也随之而来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很多大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感染.”[12]

三、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何去何从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希望,当代高校如何应对各种挑战,能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威信与吸引力,进而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将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甚至国家安全的大事.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承担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职责,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灵魂.求真,就是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来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性;务实,就是从当前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来追求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效果.理论的魅力在于满足指导客观世界的现实需求,脱离求真务实,意识形态教育必然落入重过程轻内容的形式主义,自身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也便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指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一方面,受教者的思想水平与认知程度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实践教育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发展与形成起着推动与检验作用.换言之,受教育者通过理论教育获取知识,通过实践教育运用知识,进而理解与体会知识,并最终完成理论教育的自我内化.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传授与宣传,而与客观社会的现实脱离,无法解释解决大学生在现实中的问题与疑惑,这种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意识形态也很难有吸引力.正如同前文所述,理论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这种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满足人民的利益预期.因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从实践中吸取养分,注重“话语体系”与“实践空间”的相互契合与双管齐下.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积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当前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当作批评我国、人权、法治建设的借口,以此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作伪证.其实,负面问题的出现既无法避免,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看执政党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态度与决心,并且如果能够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意来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解释,这些问题便容易被受教育群体理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也必然会随之增强.

其次,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渗透与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与灌输,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以此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克服长期存在于高校思政理论课堂上重正面灌输、轻反面论证的错误做法,帮助学生形成从反面理解、论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思维.如前文所述,西方意识形态往往借助各种社会思潮来达到在大学生群体间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诋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针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背景、内容以及危害等方面,从反面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提供确证,这样大学生就可能看清一些抽象的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形成对其蛊惑性的免疫力,在筑起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火墙”的同时,还能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不难理解,任何教学形式的创新,都需要有优秀的教育者来执行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因此同志早就指出教师是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理论素养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并且对于一些错误的观点,也有较大比例的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认同度”[13].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方法,高校应根据当代高校教师的特点与现状,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与理论水平,帮助他们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以西方文化为载体的繁芜多杂的西方社会思潮做出辩证分析,正确评价.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提升与重视大众媒体的载体作用.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在此平台上发展起来的网络等新兴媒体形式迅速崛起.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和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搭建一座通往真知的桥梁,就必须迫切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媒体这把“双刃剑”.第一,要利用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正面引导与宣传.在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价值观念很容易以不同形式投射与渗透进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中,使他们面临后现代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碰撞、挤压与选择.而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十分强大,利用好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可以在大学生群体自身价值观的成型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二,要使大众传媒在新媒体环境中发挥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就需要通过大众传媒塑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群体文化.“一般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结合,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个体,与当代大学生对待意识形态问题的心理反应特点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合力体,从而产生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14]因此当代高校除了要形成完备有效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还需要利用各种传媒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活泼、有序、健康的文化氛围.第三,要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媒介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趋于方便,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认为,任由人们自己选择信息会导致社会的分散,“异质社会从经验分享里受益等经验分享能增进社会黏性,帮助解决共同的问题,鼓励人们视他人为同胞,有时还能确保人们对真正的问题和需求有所反应,甚至帮助人们认同自己”[15].因此,我们需要为大学生营造的是一种能够分享具有价值的信息的环境而非一种任意选择信息的环境,这就要求所有的传媒者与信息生产者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立足怎么写作于民,忠于事实的理念,对公共事件进行还原式报道,而非单纯为了吸引读者对原有事件进行放大式解读,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30340;影响[J].人民论坛,2012(23):182-184.

[5]吴忠民,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2.

[6]聂圣平.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J].求实,2012(6):66-69.

[7]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41.

[8]丁祥艳.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1(7):138-141.

[9]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2011(6):163-167.

[10]李军刚,孔垂海.论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85-88.

[11]黄金鲁克.意识形态安全成最重要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1-07-25(4):

[12]李忠军.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132.

[13]张荣华.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53-58.

[14]欧阳永忠.社会环境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96-103.

[15]凯斯·桑坦斯.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4.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