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与实务》的动态化教学模式

点赞:34310 浏览:1579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充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立足于非国经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特色,充分打造动态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有必要性的.将整门课程的学习看成是一个周期,同时将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散在这几个阶段中,以求用一种动态演化教学手段满足差别化学习之目的.

【关 键 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动态化

一、引言

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对专业和学科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社会在职业选择的潮流中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是全才更胜于专才.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无论是一、二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还是高职高专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时随着外贸知识的普及,除国经专业外,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会计、经济学等专业,甚至非经管类专业、如英语、日语、纺织、信管、轻化等专业也开设诸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涵盖理论、政策及实务等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我校会计专业、财务专业的开设,正好给了一个专业和学科融合的契机,该课程有效结合了理论、政策、实务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如何更好且有效地根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本科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自学能力.为了让非国经专业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内涵,体会贸易的逻辑思维,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团队的教学实践,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相关现状,研究出动态化教学模式,以适应外专业学生学习的整套体系.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现状研究

(一)课程开设概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普及经贸知识,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课程内容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部分,也就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两部分.一方面立足国家的角度去阐释为什么会发生贸易,怎样发生贸易,如何制定贸易政策;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去研究交易的流程细节问题.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我们独立学院立足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人才,强调理论教学适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学生毕业后应属于“拿来就用型”[1].时代在发展,如何在现阶段条件下培养与国际贸易接轨的外专业人才,参与社会竞争,是本课程在外专业开设的主要目的.

《国际贸易理与实务》的动态化教学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相矛盾

由于国际经贸的迅速发展,以及教材在编写、出版、发行甚至再版等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性,任何教材都不可避免地陷入“时间差”的困境.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比如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大多数教材还是停留在传统贸易理论上,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环境与贸易、运输与贸易的实际问题被忽略,贸易保护政策中的“碳关税问题”,近年来各国对我国反倾销、反补贴的新案例,以及2013年通过的上海自贸区的构建等.一方面国内很多教材即便是推陈出新的,也没有做到全面反映这些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以教材为纲”,不能充分反映新变化、新动态,导致授课内容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2.教学内容及方法与学生的需求相矛盾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期以来都是国经专业的老师在授课,国经专业的老师对本专业的内容纯熟,往往从专业角度进行教学,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大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比较固定且向单一化发展,这些都与学生专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兴趣缺乏、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2].同时,现在教学都是以多媒体课件作为基础,但是课件内容不生动,课堂上提问环节学生不配合,案例分析费时且讨论不充分,课后布置作业,学生不思考敷衍了事,分组讨论时出现搭便车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在课堂授课环节中都普遍都存在.因此,大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以单方面讲授为主,教学效果不十分理想.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主张更加灵活多样,要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教学手段和方法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考核方式和考核能力相矛盾

目前本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核方式还是比较固定的,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卷面考试70%.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但在这种制度下,有几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第一,一考定输赢.期末考试的成绩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照样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二,命题不科学.大学考试往往是谁授课,谁出卷,谁批卷.不仅要求班级通过率,各种题型都要涵盖,最后还要有试卷分析报告体现并存档.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满足教学要求,往往以考试内容作为授课重点.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这都非常不利,不能充分体现学习的初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态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动态化理论构建

本文的理论来源是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提出的一种贸易理论.它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现在将该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将该门课程的学习看成是一个周期,同时将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所有问题都分散在这几个阶段中,去解释动态化教学理论渊源.图1:课程学习阶段划分图

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整个学习的时间周期,纵轴上半部分表示知识理解的程度,下半部分表示知识运用的程度.T0表示首次课导入期,T1表示月末过渡期,T2表示中期检查期,T3表示期末复习期.在学生知识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总是滞后于知识的学习.

T0—T1为需求时滞阶段,是指教师开始讲解一门新课,但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它是什么,它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是否适用自己,有一个认识滞后期,这往往表现在开学的第一个月时间里,学生慢慢开始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有一个懵懂期.在该时期,应该以教师授课为主.

T0—T2为反应时滞阶段,是指新课程新知识的导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意识到课程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这往往表现在中期检查前后,也就是学期的第12周前后.如果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受限,那么反映时滞期就更长一些

T2一T3为掌握时滞阶段,是指学生开始从单方面接受知识,过渡到自己可以消化吸收知识,更有甚者,最后可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例,最终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往往表现在期末复习前后,学生开始思考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To—T3为模仿时滞阶段,是指从课程导入开始,到课堂授课环节的结束为止.这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之后,对外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多地是引入思考,这门课程与将来的就业有什么关系,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自己专业知识中,从而达到一个专业融合的目的.在课程结束时候,教师的课堂讲授环节已经结束,但是学生的知识运用才刚开始.

动态化路径探索

课堂的教学氛围是随时在变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甚至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能力与特点,根据所讲章节的具体内容,采用动态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上,注重掌握渐进性和阶段性,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因材施教.课程教授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首次导入,月末过渡,中期检查,期末复习,在不同的时间段,结合学生不同的需求变化,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1.首次导入

为了使一学期的课能顺利开展,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开课的第一讲,让学生领悟该门课的效用性,重要性,与他们专业课程的相关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的家乡都是哪里的,你们认为你们家乡什么产品是主打产品,有哪些企业是做进出口贸易的”,设计调查问卷,引入大纲要求的授课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全局观念,在第一次课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要结合课程授课计划给学生安排本学期的具体任务要求,介绍学生课外学习的网站,书刊等[4].

2.月末过渡

新学期的第一次课或许大家都有兴趣,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过完寒检测回来的第一个月里去了解并接受这门新课,确实是门学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在授课计划的第一个月,授课内容是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这些理论对非国经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难,而且比较枯燥,就必须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挂钩,让学生在每次上完理论课后去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国家,或者他们自己的家乡,选择绝对优势产品,比较优势产品,要素密集度产品,还有规模经济,需求理论,环境成本理论,运输成本理论与现实的关联性[5].在月末组织一次讨论课,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理论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了解贸易的原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

3.中期检查

当学生已经开始了解并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在期中教学检查环节,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让学生了解课程兴趣只是学习的调味品,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才是关键.可以尝试组织一次课堂笔记的抽检,或者组织一次关于授课内容中的一些案例讨论的结构化面试,通过这样操作之后,一方面可以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一次测评,作为期末成绩的一个参考借鉴.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是必修项目,但是其中考核的多样性在于任课教师可以自己做主,间接地解决仅以期末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

4.期末复习

在期中教学检查之后,学生开始意识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学习过程,不是唯成绩论,是综合考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问题的答案没有标准,尤其是案例分析讨论题.这时候学生就会开始反思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并已经会使用一些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到了后期,有同学还会主动跟老师探讨一些近期发生的贸易案例.在期末复习阶段,不再是以老师课堂讲授灌输知识为主,而是两手抓,一手抓老师引导学生去分析了解重难点,一手抓学生反馈老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老师更多负责的是答疑环节,在复习阶段老师更应该注意加大辅导力度.

在四个阶段性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动态化演变,最终就可以达到我们大纲中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四、结论

通过动态化教学过程的开展,可以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外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顺应社会发展,他们不需要去背诵和记忆那些贸易理论.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以将来就业为主要指导方向,在学习相关贸易课程之后,就业面就可以得到扩大,不仅仅是外贸会计,甚至是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动态化学习的时候,明确自己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的侧重点,能够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


利用动态化教学模式中师生的配合,可以有效转换原有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教师的方面来看,教师应做到不断自我增值,多参加一些科学研讨会,多阅读一些与时事挂钩的贸易问题,多接触学生目前感兴趣的一些话题注意与课程接轨;从学生的方面来看,学生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脱离出来,变被动接受者为积极参与者,在课程的“首次导入——月末过渡——中期检查——期末复习”过程中经历从“兴趣”到“懵懂”,从“懵懂”到“想学”,从“想学”到“会学”,从“会学”到“学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