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

点赞:11184 浏览:464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通识教育愈来愈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重视.本文根据基于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论证了非经管专业《管理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非经管专业《管理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以期能促进地方高校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关 键 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管理学;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既是教育的一种理念,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地方高校由于本身的条件和办学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应用型高等人才.然而,纵观我们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难发现非经管专业学生一味单一的专业学习贯穿始终,这种教育模式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或技术或人文的“高级专业户”,有悖于其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本文以《管理学》在非经管专业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非经管专业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和课程建设思路,以期对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效果的提高起到作用.

一、非经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素质培养

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素质的养成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作用的共同结果,但主要是经过长期内化学习而凝结起来的,一经形成便对个人与群体起长期作用.管理素质是指管理活动的主体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格、行为倾向等个人特征.管理素质培养在于引导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和社会,最终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及多维视野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管理素质的内容丰富,具体表现形式多样.针对于管理素质培养这一目的,非经管专业的学生的管理素质额培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决策素质.决策素质是管理素质中一项最重要的管理素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为组织的经营活动提供及时正确的方向.其次是沟通表达素质.沟通素质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需要强化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以用于正确合理表达工作中各种诉求.第三是人际协调素质.人际协调素质是指掌握疏导技巧,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进行组织成员的沟通,为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制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最后是团队协素质.所谓团队协作素质,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素质对于一个团队至关重要.

二、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管理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非经管专业学生培养管理素质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作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国家的兴衰、企业的成败、家庭的贫富,无不与管理是否得当有关.如果说地方院校对非经管专业学生的科技专业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一般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话,那么,管理学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好”.

非经管专业学生更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逻辑推理和数字运算思维,由于管理素质的缺乏,容易挑战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并且对事情不能做出全面有效的分析,最终导致人际协调素养较差,职场适应能力较弱.未来的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决策、沟通表达、人际协调、动机激励、团队合作等管理素质,是复合型人才,因此非经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管理学,需要懂得管理学知识,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管理学》通识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据调查,大部分用人单位选人的基本原则是“先做人再做事”,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实践奉献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这些内容涉及到管理的职能.

2.有助于增强知识转换能力,提前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用人单位总是希望雇用到能立即进入角色,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即“能力型人才”.而在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下,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而掌握的知识要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渐转换为能力需要过渡时间转换时间越短,对用人单位就越有利,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需要重新审视目前的课程体系

综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即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多维应用人才势在必行.管理学是整个管理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非经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素质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管理学》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管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非经管类专业《管理学》通识课程的建设思路

随着管理实践及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使管理学课程的内容变得纷繁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从最基本的课程改革入手,探寻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以管理素质培养作为课程定位,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以其专业为主,管理学课程在其知识结构中处于从属的地位,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些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就行,注重学生的管理思维的形成,因此,应课程定位为管理素质的培养.

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通识课,在课程内容结构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受课时的限制,课程内容要重新安排,应朝着“适当宽度,降低深度,减少理论,注重应用”的方向努力,对大量的概念、原则、原理需要去繁就简,讲授的内容应通俗易懂.

(2)根据所讲授内容,结合案例,联系实际,及时引进管理、管理沟通等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讨论,多动手实践,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因此,要对所教专业进行分析,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二)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1.应拓展多媒体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不仅仅是PPT课件的制作,还包括各种视频资料、影像资料的应用.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

2.从学生管理素质培养的角度,多样化授课方式.从学生素质培养的角度,授课方式应多样化.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管理者角色扮演、小组案例分析、学生搜集管理热点问题发言等形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概括、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及素质.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程,提升《管理学》学习效果

作为非经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能会受制于课时的限制,对学生来说课堂的学习时间过于短,无法扎实系统的学习,会让管理素质培养这一目标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延伸第一课堂的时空形式,为学生开辟一个广泛的第二课堂,是提高非经管专业学生管理学学习效果的突破口.

提高学生主动深入学习管理的积极性,在第二课堂开辟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管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可以邀请一些地方知名企业特别是非经管专业学生就业向往的企业的企业家,一线的企业管理人员做管理经验的讲座,以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方法在企业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近距离分享实际案例,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

2.结合学生兴趣设置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地方高校每年可定期组织一些管理类竞赛,通过分经管和非经管比赛形式,吸引非经管专业的学生也参与进来.活动内容上,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热点,比如依据学生对个人创业的关注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学生对就业热门企业的关注设置这类企业的“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来亲身参与、体验相应的管理环节.

总之,课程是各层次教育的中心问题.要符合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与时俱进地对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进行很好的设计.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广大的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