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引学式在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点赞:6609 浏览:222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感觉学习目标“立体”要求课堂上学生有“学案”,老师有“导学案”.在学案中,通过把问题“分块”,一步步“引学”,达到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目的.有了“导学案”,利于老师有精力照顾每一个学生;有了“学案”的引导,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形成学习的连贯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堂模式,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效果.


关 键 词:立体引学式;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的目标

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让学生感觉到“立体”的学习目标.

(一)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简单.

1.觉得目标简单比如写字,写中感受汉字的美,心里喜欢;教方法如何写才美,比如左右结构相接的部位要收敛,与避让比如两人并肩走路,应该如何;从不会到会从不美到美,自己动脑.这一过程,能力、方法、情感一体,目标就是“写好字”,而不是说,什么能力,什么方法,什么情感那么复杂.

2.觉得头绪简单:比如,学习游记单元,可以让学生同时学习两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旅游的地点上有什么不同?引导“游踪”,“视踪”,如何解说?“游踪”就是“脚踪”,“视踪”就是“眼踪”,稍加解说,学生就明白了.

3.觉得要求简单:比如学习游记课文,就是和平时的记叙文有一点区别:多了一个游人,自然对景物的描写就多了一个游人的情感.对游记的写作这么简单要求,比我们在课文中教学生说:观察景物有几种方法,在写中要用上平视,仰视,俯视观察法要好多了.为什么,因为全班同学有不同的体验,被方法的形式给迷惑了,个人感情体验也就被忽略了.就是要让学生觉得,回答老师的问题很简单,这节课的要求很简单,这道题很简单.

(二)让学生感觉知识实在.

“课标上说: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简单地理解基本技能:写字、读书、习惯.技能乃至习惯,国外有个有趣的统计:一个词汇一个句子,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地实践运用才终身不忘.1000遍以上,运用自如,3000遍以上就是母语了.意思说,只有反复训练才可以自动化,才可以摆上用场.那么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教方法后如何能学以致用?比如:学习“游记”课文,可以通过两篇文章比较阅读,当然,四文比较都行啊.然后,再从课外的文章选择同样的写法文章,让学生感觉,和哪一篇课文一样.游记的写作顺序就感觉出来了,学生就感觉这个单元的文章,也就那么一回事,知识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要达到以上的形式的目标,让学生以本为本是关键“多媒体”;“表演”的运用要注意“度”.“本”指的是“语文本体”和“文本”.“语文本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包含人文性,工具性.“文本”就是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落实.

1.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强化初读,要有时间让学生沉下心,读得进去,还要正确、流利.

2.注意齐读,默读的不同作用,为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默读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

3.坚持一条原则:书不熟读不开讲.要“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要“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熟读成诵,能抓住关 键 词语:领起下文的,总结全文的,过渡的,空间变化标志的,主次顺序标示的,情感特征的词语等.这便是“举一反三”要重“举一”.“多媒体”,“表演”的运用要注意“度”,意思是看懂,不是读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以读为主,以多媒体,表演为助.

二、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学生有学案,老师有“导学案”(即老师版的“学案”)

“立体引学,精讲巧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要求授新课的课堂要有立体可感的“学案”.教师用“导学案”(“导学案”和学生用的“学案”比,重在引导),利于教师有精力注意学生的情况;学生用“学案”同时利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学习连贯性.

三、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学案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

“学案”通常包含四个部分:一、情境引入.即有目的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有情有景,有声有色.二、勾画结构.把课文的知识结构勾画出来.有时可以作为教学目标,有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线索,有时可以是一节课的总结.三、分块引学.也就是具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问题分成小块,由浅入深,各环节联系紧密,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每个问题,加以步步“引导”.“引导”可以以提示形式,写在问题的后面,利于学生思考.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拓展延伸.也就是知识的巩固部分.

四、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的“学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

(一)“情境引入”的“立体”.

比如: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听电影《五朵》的歌曲《蝴蝶泉边》.让学生体会云南民歌的魅力,重感受.

(二)勾画结构的“立体”.(让课文结构一目了然)

1.学会理解题目.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例如第三册学习小说单元,以题目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顺着这搭起的文本平台读书,文章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养成了读书先理解题目的好习惯.

立体引学式在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堂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学会抓住关 键 词句.《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 键 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的关 键 词句是指可以借此打开文章的窗,让师生都畅游于文章的魅力中,它可以是文章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可以是文章的部分,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往往用来揭露主旨.学生学会抓住关 键 词句,那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绝非难事.3.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体把握课文.据我们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法,降低整体感知的难度.在学生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有思考价值,又有足够覆盖面的话题,从而捕捉“从整体入手”的切入点.每一次提问,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随即向他们提示阅读的范围,为学生的思维拓宽通道.这样的提问和提示可避免低段阅读教学的逐段逐句的“繁琐分析”.比如《苏州园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问题设置可以这样:苏州园林是一个园林吗?它们总特征是什么?看园林里基本的事物有什么?扣住四个讲究,扣住下文的三个次要的特点.学生能很快地把握课文结构.

4.利用插图等教学资源.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包含的内容也博大精深,但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让学生利用插图,理解图意,并将它转化为教学资源,整合课文内容的语言文字,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好方法.例《赵州桥》一文中的插图,在读文之前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观察到的情况,理解赵州桥的样子以及这样设计的好处.

5.“复述”得意趣.课文复述是对原文的语篇内容的再现,是建立在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随着学生复述技能的增强和对文篇的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随之提高.因此,对于一些情节生动、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来整体感知和把握.例如《盘古开天地》一课,通过复述,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对神话故事兴趣大增.此外,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让作品本身来“教”学生.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诵读”要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阅读时可按照:①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②细读课文,把握了外在联系,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感知.③精读课文,准确把握贯穿于主线之上的重点词句,弄清重点词句从联系中揭示作者的认识及感情.④通览全文,弄清重点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表达认识或感情的层次或阶段,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经历了上述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过程,对我们把握教材整体结构是非常有益的.要想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方法不止于此,关键是要能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时就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效地提高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件快乐幸福的事.

(三)在分块引学中,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立体”.

1.以激活“学生经验资源”为目的的“问题生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平台.在学生资源呈现的过程中,通过多维多向的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资源围绕主题实现条理化,从而形成可与“学科知识资源”相互作用的有效教学资源.

2.以激活“学科知识资源”,并实现与“学生经验资源”交互作用为目的的“过程生成”;在学生相关资源生成的基础上,利用其中的有效教学资源,进入针对新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的探讨与推进过程.这是学生依据自身资源,对新的教学内容形成认识、理解与体悟的过程,是通过分析问题、形成清晰思路和基本结论的过程.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师生间的交互反馈,又会动态地生成许多新资源,如新问题、新认识、新方案,从而使教学过程不断地向前推进.这是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一过程既是“生成预设”的过程,又是“超越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简单说,就是一步步掌握基础知识,再辅以方法指导,从而达到运用能力.学生的行为上表现为,先听老师提问题,再想清楚,说明白,然后能够写出来.写出来后,还能说是用什么方式方法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具体的学习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思”都得到了训练.

(四)拓展延伸部分的“立体”.

以拓展思维、提出后续问题为目的的“拓展生成”策略,在基本思路与基本结论形成的条件下,进行多维、多视角的启发与拓展,巩固已经形成的认识,同时形成后续性问题,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方向与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与参与投入状况进行反思.如哪些内容已经把握,哪些问题尚不清楚以求进一步理解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他评,通过评价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第三,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提升.不只是梳理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发现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包括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进行延伸性的拓展思考.要充分发挥“拓展生成”环节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五、立体引学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让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立体引学,精讲巧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呢?立体引学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的优势是老师上课轻松自如,利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学案”指引学生的思路,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