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成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要素的与

点赞:19005 浏览:837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如实践性不强、理论化色彩重等弊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这三种构成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主要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我国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关 键 词: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素

作者简介:张剑(1988-),男,安徽马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唐卫民(196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教授.(辽宁沈阳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11DA0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19-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硕士(EducationMaster)作为一种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面向中小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的应用型基础教育人才,促进教育工作者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侧重实践和应用.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硕士,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周远清(1998)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而教育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

我国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教育硕士的“学术化”倾向和“理论化”色彩仍然偏重,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照搬或降格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模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对构成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要素作出科学与理性的分析,发现目前在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可取之处和偏差不足.本文从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三种要素(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或改进.

二、要素的分析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具体规格标准.既然教育硕士的定位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那么培养目标就应该能体现出教育专业硕士的特点,有利于以后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

(1)理论与实践并行思想.这是在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当中存在的主要思想,既重视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又紧抓理论知识的构建,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理论基础的专业型教师和管理人才.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不可能会有质的提升,为了让教育硕士不仅能够尽快地适应教学、管理工作,更为了使其具备良好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并行思想孕育而生,同时这种培养目标也顺应了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趋势.

(2)创新型人才思想.随着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和我国现代化的推进,社会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作为未来从事我国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教育硕士自然也要顺应潮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新需要与高标准.正是基于创新的理念,产生了以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为目标的思想.

(3)临床实践型专家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起源于美国,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技术特长和心理学技术特长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使教育硕士在日后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中时能够像临床医生一样,准确地从学生身上诊断出“病因”,并开出有效的“药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此培养目标的核心,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也都是临床型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这三种主流的培养目标理论虽然有所差异,但本质上却有着辩证的统一.不论是培养实践性人才还是创新型人才,其目标都是为了能让教育硕士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工作,顺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紧密相联系,并且充分考虑教育硕士的特点与将来或现在的实际工作需要,客观务实地制定出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生力军成长为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所以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教育硕士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还要能够创造性地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能够为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打下良好而坚定的基础,为将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好准备,并且教师还应该具备自我成长的教学与研究能力.这些特征都要求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考虑到各种必备能力的统一与结合.

2.教学内容及课程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活动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教育硕士能否在课堂上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当前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是学位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具体到开设的各种课程不同院校也都大同小异.目前,部分高校已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或创新,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一种既有利于教育专业理论的构建,又能有实效性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1)编写特色先进教材.这种思想是基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专业发展迅速、教育知识更新频率加快,为了让教育专业硕士能够更好地了解本门学科的前沿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应当以院系为核心,联合相关部门,将教育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编写进教材,保证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先进性.但是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与人力,高校恐怕很难独自承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方面应该在保持相对自治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的赞助、捐赠;另一方面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挑选出与教育硕士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改善.(2)选修课、交叉型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增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选修课与交叉型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的数量过少,不利于教育硕士的个性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教育硕士作为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以便提高教学效果.为此,许多高校已经注意到选修课等其他非专业必修课程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增加相关课程的数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用于个性的培养与知识面的拓宽.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思想中还应该有一个“度”的概念,选修课与特色课的添加不应该超过一个“度”.虽然说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个性的养成与此有关,但是核心课程(基础课和专业课)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应当在核心课程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选修课、交叉学科等,避免“本末倒置”,过度提倡非核心课程的学习反而不利于教育硕士的专业养成.

(3)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增强.这种理论产生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课程是其核心思想.例如:可以适当压缩学位公共课,多开设一些专业性强,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或是开设专业外语课程,有利于日后查阅外文文献,增强学生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3]但是不同类型课程的分配比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有着最好教学效果的“黄金比率”,这恐怕很难有统一的定论,因为高校的不同,很难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过多或过少地偏向一方都不利于另一方甚至是双方的发展,所以想要在实用性与学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也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探索才行.

在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我国虽然改革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但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学生开放式选课等.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资金与人力(高层次学科人才)有限.怎样改革才能既考虑到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又能照顾到学科的完善,笔者认为在改革过程中步幅不宜过大,还是应该以改革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为主,将有限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到主要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课程上来,完善课程内容结构的完整性与先进性;并以适度增加选修课、交叉型学科和边缘性学科为辅,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3.教学方法

在校习得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师生之间传递的,而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求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又可以提升学习效果,使教育硕士在课堂之上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融合理论与实践.

对构成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要素的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当今教育学科发展的要求,单一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不仅显得枯燥,而且不利于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硕士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许多高校纷纷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与开放式、现代化的新型教学相结合,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例如通过对案例教学、项目学习、模拟教学等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虽然新型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问题,还要对早已形成的课堂教学习惯进行转变,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客观上分析,传统教学模式虽说显得枯燥,但却是向学生传达学科知识最快捷的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讲授不能丢弃,要做的是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快捷地、更有效地传递学科知识.

(2)建立自学模式.这种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希望加深教育硕士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一般步骤是先由导师(教师)或研究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再通过与别人的共同讨论而得出最终定论,解决问题.[6]单纯进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整地提升教育硕士的认知与思考能力,而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之外辅以指导性的自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自学模式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太过消耗时间,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宜经常使用,而应结合实际,分期(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进行,阶段性地给予学生指导.

(3)实践教学模式.教育硕士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专业性”,而实践教学模式正是为了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此种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开展实地观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以第三方的身份零距离地观察专业教学人员的教学过程,学习教学经验与方式;二是开展模拟教学,让学生模拟教师身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积累教学经验,并在教学活动后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理论,解决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是怎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实现,则还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应的检测与评价体系,用以了解教育硕士是否在实践教学后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另外,和自学模式一样,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对此的建议是将实践教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硕士第二年的后半学期或是分阶段进行,例如单周举行.

随着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必然会受到挑战,一批新式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也必将占有更多的比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方法的死亡.因为就目前来看,其在传授知识方面的快速性以及时间、资金以及人力上的限制,这些条件都需要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笔者认为应该实行“三管齐下”的渐进式改革.一是高校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个人魅力、讲课口才以及性格的培养;二是院校重新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与内容,提升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效果;三是有限地增加案例教学、自学、实践教学等应用性强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双休日或是每周、每月举行n次(n取决于实际要求).简要地说,就是以提升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效果为主,以新式的教学方法为辅,循序渐进式的改革.

三、总结

我国对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会持续进行下去,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金与专业人才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所以在进行改革时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完善的基础上,辅之以一些新型的、富有创造性的方法或手段.如果不顾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大跃进”式的改革,不仅不利于教育硕士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之,在探索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教育硕士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客观国情,纠正当前教育硕士在培养过程当中出现的偏差,提高教育硕士的质量,发展现在或未来即将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努力将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