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生教育与

点赞:20365 浏览:929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针对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团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以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例,重点研究了导师团队的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思维的启发以及团队导师制中师生的考核等方法.经过小范围内的实践改革,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关 键 词:团队导师制;研究生教育;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冯济琴(1973-),女,四川雅安人,重庆理工大学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重庆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项目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04-01

一、单一导师制的弊端

1.研究生扩招给单一导师制带来挑战

2013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人,[1]而2003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仅为26万余人,10年间招生人数持续增加,数量已翻倍,但各高校导师增长的速度却远远低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我国研究生培养都实行导师制,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均由导师负责,可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现在一位导师需要指导更多的研究生.另外,由于一些导师既需要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需要承担重要部门的行政职务,即使没有师生比例失调情况出现,导师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作为学生的唯一导师,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自己的研究生,这样势必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因此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协调,给传统单一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2.单一导师制不适应学科交叉的要求

目前科学研究中学科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所在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就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具有与众多相关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特点.重庆理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招收的研究生都来自不同专业,而作为研究生导师,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都是专而精,对其他研究领域和方向、边沿学科、新兴学科知之不多,那么在指导研究生时可能会存在力不从心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对导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专业化的,如果实施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多位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可以弥补一位导师知识结构不宽、研究领域过窄等情况.

3.单一导师不利于教学与科研互惠互利

目前很多导师都承担不少大型科研项目,如“863”项目、国防军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这些大项目都涉及多门学科,单靠一位导师很难完成,须有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研究领域的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而依托于这种大项目科研团队的导师团队建立,正好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了良好平台.大项目需要学生的参与完成,而学生在科研中也可以提高能力,因此科研与教学是互惠互利的.


二、团队导师制的实施

1.以学科方向组建紧密型导师团队

为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笔者所在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组建了多个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每个团队有5~6位教师,以知名教授或资深导师为团队主导师,团队吸收部分导师和未取得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优秀副教授与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也可吸收个别企业导师加入团队,且每位教师可加入多个团队.另外,也可加强校内导师合作,与学科相关学院的导师合作,同时还可将校外导师引入团队.这样每个团队的各位教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研究领域不尽相同,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厚,有的工程经验丰富,从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研究生则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求选择不同方向的团队导师,这样可以得到团队多位教师的指导.因此,以学科方向组建的紧密型导师团队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对导师团队下的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加入团队之前先选择方向,当方向确定后已基本确定所在导师团队.研究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导师团队,这种充分尊重研究生兴趣的培养模式,调动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每个方向下的团队导师都必须参与为每位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需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为其选择不同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为其科学研究拟定培养计划.研究生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学研究,教师可将自己的科研项目细化分组.例如笔者目前的在研项目“精密光栅传感器莫尔条纹信号软细分方法研究”可细分为机械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算法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小组,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加入团队,一个项目分出的每个部分并不孤立,且互相关联,学生除了钻研自己承担的部分内容外,还需了解其他部分,小组之间也需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整个项目的研究.因此在遇到各种不同领域的问题时,可以即时得到团队内导师指导,这样可以使得研究生不仅能得到多方面的培养学习,其研究方向也能得到精深指导,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生教育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导师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启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国内外许多大学虽然也会组织研究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研讨,但是形式较为单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而这种团队导师制下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更易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学生交流.例如:每周每个团队都必须做一个内部交流,就项目技术问题、进展问题、合作问题做进一步交流;每个月一级学科下几个团队需共同交流,就自身在科研中所遇共性问题、个性问题、专业发展新动向、前沿技术,师生都可做共流;同时每学期可选拔优秀研究生和教师一起参加国内或者国外同行交流,了解国内外前沿新动向.通过这种团队内、校内、校外专题讲座或学术研讨提高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在这些交流中所收获的技术问题、创新思想可以直接应用于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中,既拓宽了研究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三、导师团队制的师生考核

1.对研究生实行创新“能力分”考核机制

以前单一导师制研究生只需完成所修学分,能力高低不能体现,因此学生只要达到导师和学校要求即可,有无创新精神都无所谓,学生自然没有动力去追求对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能力.实行团队导师制后,对研究生考核增加了“能力分”的考核,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可以加“能力分”.学生发表不同级别的论文,“能力分”分值就不同,对“能力分”不达标的不予毕业,对超出标准的给予奖励.另外,通过能力分的考核,导师团队下的研究生团队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态势,研究生团队在竞争的态势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容易激励起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考核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的精神.

2.对团队导师进行整体考核

单一导师制的考核只针对导师一个人进行,而实行团队导师制后则是要针对团队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时以学科方向组建的小团队进行整体考核,其中包括团队内每个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指导研究生水平等,以及团队整体科研能力(包括获大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情况).另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包括研究生申请的课题和发表论文等)也需作为考核团队教师的一项指标.这样,各导师团队之间也形成了竞争,对提高导师团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型的研究生团队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结束语

实行团队导师制后每年都有3名以上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多名学生获学校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研究生质量有所提高.与原来单一导师制相比,整个学科下面四个方向建立的导师团下的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增长50%以上,创新基金实现零突破.同时,团队导师制的建立也提高了师生参与科研的热情,达到了互惠互利.因此建立紧密型的导师团队,甚至在科研团队内实现几个导师团队,形成导师团队组,学生能得到更多教师的实践指导,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