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点赞:16373 浏览:708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各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就业指导工作、转变就业观念等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齐柳(1981-),女,辽宁锦州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辽宁沈阳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85-01

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从高校、社会及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化提高了适龄青年受教育的比例,同时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2013年有699万的高校毕业生,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2012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计720万人,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高校人才供给总量和社会需求结构性失衡

首先,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转型性、结构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大学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岗位总量失衡.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速滞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结构性供需矛盾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社会管理体制滞后,市场调节效能局限,导致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当,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供求矛盾.尽管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却出现了招聘不到急需人才,屡屡出现有工作无人去干、有岗位无人去应聘的怪现象.其次,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经济的冲击,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降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在扩招中,教育结构、理念、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并不是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国家及社会等多重因素促使就业难

一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关于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贷款、扶持政策在各地普遍存在执行难等问题,在某些地区还存在着户籍限制,造成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户籍关系,不能实现跨地区就业,政策执行总体上还处于欠缺状态.二是就业渠道不畅通.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偏少,大多是通过学校、老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交流网站、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军和怎么写作西部等传统的就业途径,获得信息的渠道太窄.三是就业门槛过高、学历需求过高.现在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要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极大地限制了应届毕业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性别歧视明显.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相关,高学历的制约成为了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又一个障碍.


4.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择业观念落后.许多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然认为大学生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存在着天然的身份优越感,对岗位期望值过高,不愿意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开始做起,普遍缺少吃苦耐劳、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就业价值观.其次,盲从、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学生依然热衷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喜欢沿海发达地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才会有发展的前途,忽视了自身适应性.最后,择业心理不成熟,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他们对工作有着很高的期待和憧憬,他们希望一毕业就有体面的工作、轻松的环境、不错的薪水.但事实上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在其他同学纷纷就业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对策及建议

1.从高校层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履行怎么写作社会的职能,教学改革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突出办学特色;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而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适时增设新专业,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取缔落后专业.同时建立相关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动者,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鼓励学生自我创业和自主择业

大学生创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除了政策支持外,还需要相关的一系列的配套怎么写作.如: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和怎么写作平台,对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尽快建立全覆盖的辅导和怎么写作体系.同时,要鼓励高校设立校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怎么写作平台和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怎么写作网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讯、创业指导、项目展示、项目对接等怎么写作.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如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怎么写作.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在自我规划的基础上,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3.高校要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的精细化水平与工作实效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从学生入学起,为学生讲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指导和培养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毕业生,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与中小企业就业,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让学生学会如何就业,掌握求职技巧,学会利用互联网、报纸等信息媒体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强毕业生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提前实现毕业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隙对接,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4.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职业素养

首先,大学生需要调整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把眼光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鼓励学生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就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低工资和各类工作,引导并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先实现就业目标.面临毕业,还可以选择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等等,同时还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支教、支边,当大学生村官等,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农村和西部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状况.面对就业问题,除了学校专业的就业指导外,还要广泛联系家长,让家长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发挥正面影响作用.其次,大学生要提升职业素养.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工作心态、工作规范等方面.建议大学生可以经常和身边的在职人士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定位和要求,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确保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事关毕业生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力求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本人各方共同配合,根据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努力发展高校管理与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