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点赞:3273 浏览:100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感恩教育,从定义上来说,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醒人性的人文教育;是在心灵深处期望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的社会教育.

中国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最近听到的新闻报道却不禁让人心寒:深圳某公务员,对自己的父亲拳打脚踢,致使父亲遍体鳞伤;某大学生,在机场因向母亲索要钱财不遂,狠心地在母亲身上捅了好几刀,致使母亲当堂倒在血泊之中等所听到的案例中,当事人都是收到过高等教育的人,由此可见,感恩与学历无关、与受教育程度无关.同时也反映了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感恩意识缺乏,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想信念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当然,现在的有些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

一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因此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但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却忽略了.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一部分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自己全然不闻不问,很多孩子实质成了留守儿童;有时家长为了省事,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有求必应,也让孩子产生扭曲的“仇恨”心理.觉得因为父母亏欠自己,提任何的要求都不觉得过份.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最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简直就是家长的心肝宝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家长为了迁就孩子,毫无原则,扭曲道德观念.就如我们班的谭德财同学,学习非常懒惰,几乎天天的作业都是第二天回到学校才做的.老师耐心讲道理,他不听;严厉批评,他也不听;与家长联系,仍旧改不了.老师为了帮助他改掉陋习,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按理就算孩子不懂感恩,孩子的父母也该对老师心存善念吧.结果了,德财为了逃避交作业,逢星期一就请检测.老师打给家长了解情况,孩子的父母竟然心疼孩子做作业联合起来欺骗老师,硬说孩子病了.对老师百般隐瞒,态度冷淡.在这样的父母的“呵护”下,孩子会体会老师的苦心吗?会感恩吗?要想教好孩子,还得先教好他们的父母啊!


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听到孩子间在争论:我的衣服比你们穿得有名,贵得多.而另外的小孩会马上反驳:我的衣服是爸爸出差时在北京写的,是进口的.许多孩子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舒适生活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这是让我们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是值得引起我们反思的.另外受功利出发的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而且在同学交往上把金钱放在第一位.难怪现在一些家长听了孩子的交友秘诀也感叹地说:“孩子间的交往好像在比谁家的钱多似的,钱多的会与钱多的孩子结成朋友,而看不起家境不富裕的孩子.”

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学校孤军奋战、孤掌难鸣.

随着感恩教育在社会上的推广,作为主要教育阵地的学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行感恩教育,以我们炭步镇第二小学为例,我们有自己编的感恩教材,每周有感恩教育课,结合一些重要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母亲节举办感恩卡制作比赛、保护鸡蛋当一天妈妈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等),请教育专家到学校给家长开感恩教育讲座等,活动林林种种,但是感觉还是很吃力,家长不配合,周一到周五的教育敌不过周六日两天的放纵.任重而道远啊!

孩子不懂得感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位教育家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那么,目前,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一、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更应该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分享,生成健康的品性,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当今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合作的社会.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让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具体从三方面入手:

1、父母以身作则.父亲与母亲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

2、培养家庭责任感.根据孩子的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家务当然也要量力而为,目的是让孩子体会父母操持家庭的辛劳.参与社区怎么写作,感受为他人怎么写作的快乐,体验承担家庭责任的成就感,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3、生活处处实践“分享”.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因为安静的夜晚属于大家等

4、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时时想着别人的感受,体谅别人的难处.在别人未开口的情况下,主动迁就.

二、感谢老师、同学教育、帮助之恩.

现在的学生从某种方面来说,越来越不懂事,以前的学生秋游时总能把所带的食物与大家分享,总能给老师让座位,而今的学生一上车就抢靠窗户的座位,根本不顾其他同学及老师,更有的同学当老师为他写水或食物后,他连声谢谢都不说,认为是应该的.在一次问卷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也能感知友善,也知道别人对他们的关爱与挂念,但往往总自私地认为,家人朋友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三、感谢社会关爱之恩.

学会感恩,不只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更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内化过程.

1、坚持正面引导,确认社会两重性.在小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地、系统地、较快地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即让学生通过习得社会文化,积累社会经验,接受社会规范,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变革并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成员.小学生处于认知社会的启蒙阶段,在各方面都不成熟,对当前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在介绍“社会”的时候,既要让学生看到社会是一个相融的、平等的、开放的“大家庭”,必须唱响“主旋律”,坚持正面引导,让他们看到正义和真善美;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多元的“万花筒”,防止教育过分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会事与愿违,使我们不能平静.要让学生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2、确立现代意识,增强社会相融性.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的人,而现代人就必须不断确立现代意识,不断提高与社会的相融能力.在现代社会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巨大链条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每个人有意无意都在为他人付出.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嘉言善行时,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也许,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回报心理,然而于整个社会,则是非常有意义的良性循环.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校扩大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学校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来到社会上,走近大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平时,尽可能提供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凝聚起他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诸如“寻找身边知恩图报的人”、“讲述古今中外感恩故事”、“为地震地区捐款活动”等等,学生通过一次次社会实践,接触现实,拓宽视野,实现德育一体化.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学会感恩,感谢父母亲给了我们鲜活的生命,无论贫穷与富贵,生活真好;学会感恩,感谢你身旁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帮助过你关心过你指点过你,还是怨恨过你伤害过你的人,毕竟都为你丰厚的人生画册描绘过精彩的一笔.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永远是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