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如何对聋儿进行心理康复

点赞:27970 浏览:1301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聋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

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或家长应从那里着手做起呢?

一、潜心观察研究,掌握聋儿缺陷心理及行为特征.

针对“问题聋儿”的客观存在及其预期发展的不良后果,有关心理专家曾特别指出:教师或家长给予孩子的心理行为指导和矫正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应创造一个适应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找到了聋儿问题形成的根源,就能有所针对地去顺应其心理发展的理想空间,以阻断其不良心理、行为的发展途径.比如在认识到聋儿模仿能力强,且容易接受暗示这些特点后,教师或家长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认识到聋儿天性好胜心强,酷爱成功的心理,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聋儿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其可能化解聋儿因能力低、知识水平差等易造成失败的因素,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聋儿在付出劳动之后,能收获一份成功,享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失败了,也应多给予他们以亲切的鼓励和耐心的帮助,逐步培养自信心.同样,在聋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后,也能对其表示一份信任,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改正不良行为.老师及家长的这份信任和信心鼓励将对问题聋儿的问题矫正,促进其今后的身心及个性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掌握教育尺度,提出合适的改正要求.

教师或父母切不可对聋儿教育督促过甚,期望值过高.因为聋儿长大后所表现的傲慢、孤僻、嫉妒等不正常心理,与幼年受其父母及教师的过分督促有关.过高过苛的要求、过甚的督促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心理上产生压抑感,也容易发生一些过激行为,如逆反等.事实告诉我们,对问题聋儿实施心理指导、行为矫正、剔除其身上的“积垢”,无捷径可走,更不要指望在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聋儿心理、行为障碍的程度,制定合适的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现代教育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指导计划能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更能适应聋儿的接受特点,有利于聋儿解决“问题”,重新列入健康发展行列.反之,不仅劳而无功,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促使其形成傲慢、孤僻、嫉妒等新一轮不正常心理.

三、实施爱心教育,避免消极的惩罚和长期的心理刑罚.

一些聋儿之所以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聋儿”.除了与自身的残疾等因素有关外,还往往与某些父母或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聋儿缺乏爱心有关,如我班一姓王的女同学在刚刚入学时,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尊敬师长,她品学兼优,深受同学和老师们喜爱,但从三年级开始,该生性格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异常忧闷和抑郁,进入青年期后,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和孤傲.通过深入了解,发现问题就出在其家长身上.其母亲在其刚入学不久就抛弃了她和弟弟,父亲由于家庭变故整天郁郁寡欢,奶奶对其平时的生活也是不理不问.当孩子偶然做错了一件事后,奶奶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讨厌她,给予其长期的心理刑罚.长期如此导致这个幼小的心灵收到了成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其家长的家教指导,使其家长认识到了自己做法的错误,并通过对该生的心理疏导,目前,该生与其家长僵化的关系开始有了缓和,避免了该生想要“远走高飞”的不良后果.确实,有的“问题聋儿”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教育者(包括家长)对聋儿缺乏爱心,自身也容易冲动,就好比火上浇油.

四、利用交替作用,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缺陷心理专家证明:行为问题既可由不良的交替作用而形成,也可有良好的“再交替”加以革除.如果聋儿的得不到正当的途径来满足,无论怎样压抑,它也可以变个形态再出现.消极制止的另一种结果是“阳奉阴违”.如我班有几名乒乓爱好者,由于学校条件差,只有一张乒乓球台,平时只供教师专用,为满足自己的,这些聋儿就想方设法进乒乓室打乒乓,违反了学校纪律,受到老师的正面教育后,表示愿意改正,但时隔不久又死灰复燃,情节比前几次更恶劣,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拿到钥匙开门,就索性把门踢坏.根据交替规律,这些同学的行为问题有不良的交替作用形成,那么,也可用良好的“再交替”加以革除.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聋生的行为进行否定性批评的同时,肯定了这几位同学“爱好体育”的积极一面,干脆又添置了两张新球桌,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开放,并时常组织乒乓赛,满足了这些乒乓爱好者的兴趣和.这样,在有效阻止了坏的行为发生的同时,规范了聋生的行为.“问题聋儿”毛病多,容易遭人嫌弃,如果我们在实施心理指导和行为矫正时,能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充分利用再交替作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使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自然就会振奋他们的情绪,变得乐于接受教育.

五、倾听聋儿心声,让孩子回归大自然.

“言,心声也”,即便是谎言,也往往能从侧面意识到孩子的心境.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教师,只要给予孩子慈母般的关爱,就完全能取得孩子信任、热爱和一份天真无邪的亲情,孩子也就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向你倾诉,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关爱,得到一份满足,此时,应认真地倾听,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努力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消除其心中的烦恼,并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其不良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会遇到孩子易哭、易怒、不听话、忧郁、懦弱时,教师可以考虑带孩子到室外活动或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到田间劳动.总之,是让孩子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十分赞成“莘莘学子”游戏于山水之间.他认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收获一份好的心情,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性情,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总之,“问题聋儿”如果在初期就予以注意,就能做到防微杜渐.比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时医治聋儿的疾病、及时对聋儿开展语训、改变父母或师长对待“问题聋儿”的态度,就可以使这些聋儿获得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个性的新的有利因素,促进聋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本篇论文url:{$g
简如何对聋儿进行心理康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方法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etarticle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