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

点赞:3562 浏览:99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心理素质教育,做为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手段,是指以学生现有的心理素质实际为出发点,挖掘其心理潜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教育活动.

【关 键 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地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格标准之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首要的指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应有:学习心理品质、情感特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待升学与择业的态度、理想的树立、对现实及自我的接纳等.如果从情商理论去深入理解在心理素质中占重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情绪情感,情感性心理素质至少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摆脱焦虑、灰暗与不安的能力;对自我的激励,克制与延缓满足、保持热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的能力.健康心理素质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正视现实;正确的自我观;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和工作;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全面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着社会使命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素质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怎么写作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怎么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做好怎么写作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以上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健康心理素质正能量,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