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物质属性

点赞:5996 浏览:213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物质属性,使得它具有承载信息、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才能使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物质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可信度、认同感有重要意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在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发展而来,取意于载体的原始含义,无论是从教育方法上,还是在载体的原始含义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根本属性是它的物质性,正是由于载体的物质属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才具有承载信息、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有物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发展而来的,可感、可知,具有物质属性.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教学效果能否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决定,同时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可适用的教学条件等,这些也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按传递的介质不同可分为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每一类又可细分若干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实物、直观教具的演示或组织教学性参观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以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便于突破时空局限,获得知识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识记.参观与演示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观察和领悟,通过这些环境的感染、启迪,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锻炼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蕴含知识点的学习体验,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亲力亲为,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由于目的、任务的不同,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是简单的以理论知识灌输为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来转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进而达到影响行为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教育人,还要影响人,这对所学知识的吸引力和可信度有更高要求,这样才能实现“真学”向“真信”和“真用”的转变.为此,在“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特别重视发展这种“眼见为实”的“示范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

示范教育法,通过让人们观察典型人或事的示范来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其中的“典型人或事”就富含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涵.示范教育形象、直观、生动,它较抽象的理论说教更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通过示范激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争相仿效学习的目的,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实践教育法也可叫实践锻炼法.”[2]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就能形成,还需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理解.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源泉、实践是检验人的思想正确与否的标准和最终归宿.实践教学是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所以,实践教学很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欢迎,我们在这基础上又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境衍生出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示范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中的“实践活动”、“示范的典型人或事”都是富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载体,它们真真切切,可观、可感,客观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在“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思政特点衍生出常用的“示范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由“学”向“信”和“用”转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不是教学方法仅仅进行技巧性的修饰而能胜任的,更需对教学方法的内在介质进行内涵丰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把“示范事物”“实践活动”等介质建设好,才能达到“示范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的最佳效果,这样以具体事物和活动为基础的载体建设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也从无到有,渐渐发展完善.

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物质属性须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联系

载体的现代含义是“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和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形体”.对其中的物质如何理解,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以及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准确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什么是物质,列宁做出了经典的阐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那么,要理解好这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关于物质的阐释,我们就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是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实践概念,把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实在,这样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上述缺陷,使物质概念的理解完备而彻底.“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关于物质概念的基本思想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在生活实践中可从感觉上直接或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4]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只有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才有意义.马克思认为对物质的理解要有感性直观但又不应局限于这种感性直观,而应当从感性的活动、实践的角度去理解.

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谈论“先人存在的自然界”毫无意义.“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5]马克思认为能够构成人类认识对象的主要是经由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了的“人化自然”,而不是与人类历史实践活动尚无关联的“先人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6]

所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载体物质属性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应联系人的实践活动去说明物质,像那些离开了人类实践的即使是有形的物质实体,马克思认为是毫无意义的,“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7]它们也不属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讨论的物质范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形的人类实践的产物,看得见、摸得着、可触知,像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生产场所、生存环境等;一类是无形的但与人类实践紧密相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规章制度以及那些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组织活动等,虽然它们不具备有形的物质外表,但客观存在,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对象.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物质属性是其具有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的基础

(1)与人类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思维的物化,承载着思维的信息,通过它可以演绎出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物质世界是人类认识改造的对象,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源泉,人类认识的对象是纳入了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物质存在.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慢慢从原始的自然界分离出来,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由人类认识改造的物质成果组成的人类社会既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的物化,通过它可以演绎出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因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是直接经验的物质成果,同时它又是别人获取知识的间接经验.与人类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思维的物化,承载着思维的信息,通过它可探寻出思维的发展过程,指导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物质属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物质具有直观现实性,是人类感性认识的直接来源,其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具有吸引力.人类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事物而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个层次.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它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征的反映.如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形状;听觉感应事物的声音,嗅觉感受事物的气味等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关于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形象的认识.表象比知觉又进了一步,是以往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表象离开了具体事物,是对知觉的综合和概括.感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反映了人的认识发展,由部分到整体、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趋势,为理性认识提供了材料.

感性认识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是属于对事物表面形象的认识,它直接且具体.“一切感性认识都是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它和外界事物之间没有中间环节;它所反映的是外界事物的生动具体的形象.”[8]这种以事物的外部现象为内容的感性认识是一切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9]而“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一个普遍的哲学概念.物质的这一共性寓于各种具体实物的个性之中,没有脱离各种具体实物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物质自身’人们既不应当把物质同各种具体实物割裂开来,也不应当把物质归结为某一具体的实物.”[10]物质是具有时空性的存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而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行.从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物质共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征,它是可以看得见、感知得到.物质具有直观现实性,是人类感性认识的直接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物质属性,是“通过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建立的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使得它既是认识的来源又是验证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其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具有可信度.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整个世界是由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物质组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客观实在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可为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它们之间是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同时,物质也是验证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属于意识范畴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检验它的正确与否不能依靠认识本身,而是要通过实践把主观性的认识和现实中认识指导下的客观物质结果加以对照比较,看主观认识和客观结果是不是统一、符合,从而检验出认识是否正确.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实践把观念性的认识与眼前的客观物质结果结合起来,“眼见为实”就能检验到认识的正确与否.如通过参观井冈山革命旧址,对当时革命力量的薄弱有切身感受,就能更加深信以为代表的人开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正确,更加理解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物质属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具有可信度,从而更易认同,这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4)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物质间的普遍联系便于思维的展开,有助于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运用.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但又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它们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从横向上看,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纵向上看是指事物发展的前后也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且任何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要素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这个普遍联系统一体中的一个部分.在社会领域,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且其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样性的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分,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一样的作用.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赖于周围其他事物,我们不能离开事物的普遍联系孤立地研究事物.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分清哪些是主要联系、本质联系,以便有的放矢地选择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