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启蒙教育

点赞:9239 浏览:4136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有人问,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我想,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小学的教育责任是什么?就是启蒙.就是在6年的小学阶段,開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这是小学教育领域要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科学、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时期叫“蒙学”.学生入学叫“发蒙”.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就叫作“启蒙”.在民间,人们把小学生入学比喻为“拴牛鼻绳”.这个比喻很耐人寻味.启蒙,其实是前人对6年小学阶段的一种很科学的界定.而“拴牛鼻绳”则是对蒙童进入系统学习过程的绝妙比喻.

对这些概念进行认真探究,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教育的责任.

过去有一种理解,“启蒙”的“启”,就是“释疑解惑”,就是将经典的知识编写成各类教材讲授给学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其错误之处就像房子建好就迫不及待装修一样.主观动机很好.至于效果如何,则是另一回事.所以人们也常说,装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房子装修完毕,总会发现一些遗憾之处.但作为教育而言,却是断断不能成为这种遗憾的艺术的.无论是“启蒙”之“启”,还是“释疑解惑”,对学生而言,都是讲求阶段性的.

何为讲求阶段性呢?我们知道,新建的房子是不能马上装修的,砍伐的新树是不能马上做家具的,因为新建的房子马上装修经不起四季气候的变化,刚砍伐的木材做家具会变形.同样的道理,从幼儿过渡到小学的这一“发蒙”过程,也不可草率,要慢慢来,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必经阶段,即“启”的阶段.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启”呢?“启”就是把学生心灵的窗户全打開.就像一栋新建的房屋,装修前要先把窗户打開通通风;就像砍伐的新树,做家具前要先搁置、晾干、定型.因此,“启”就是通风,通后天知识之风;就是先搁置、晾干、定型,以培养其接受后天环境各种变化之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里,对“启蒙”之三昧其实是有真知灼见的,所以才一直强调“启蒙”之作用.但之所以在实践中背离了这些明确认识,是一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其结果使得传统教育未能沿着科学的方向深入研究下去.

以前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世袭制,皇帝的儿子出生后就要接受最好的教育,以求顺利“接班”.对皇室后代的教育,政治性、目的性都很强.这种皇室教育先天性地隐藏着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主观意图.由此造成的教育误区,又深刻影响着当时各地的平民教育.这种影响是普遍性的、根深蒂固的,形成了整个教育的功利目的.

现代教育认为,一流的教育资源、一流的教育环境,是良好教育的重要保障,但是否必然会产生出教育的硕果,却是理论上无法证明的.这一观点相对比较科学和客观,也能够让人信服.

事实上,历史上像皇室教育这样的模式,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屈指可数.传统教育下出现的人才,很多都具有偶然性,缺少典型性和普遍性.比如说三国时的曹氏父子,曹操接受的教育,肯定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接受的教育截然不同.但从三人的人生轨迹来看,我们很难做出判断,到底是哪种教育的效果更好或更有普及价值.

再比如,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南唐后主李煜,显然是受过一流皇室教育的.其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国君,但最终他却成了艺术家.究其原因,这种教育在实践中主观性、目的性太强,忽略了学生与生俱来的秉赋,或者说在重要的教育启蒙阶段,没有做好“启”的工作.

传统教育在实践上,常常是把先验的事物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后,再去给学生“释疑解惑”.而“释疑解惑”的效果与程度也很难考量.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靠自身努力去“通风”、“定型”.这同时还受很多客观条件的约束,多是个别现象,不具普遍意义.比如我们常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可实际情况是,有的泉水出山后照样很清澈,原因是溪流经过的河床被洗刷得很干净.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教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启”的另一层含义,是让学生学会改善自我,改掉先前无序、随意的行为,接纳新规则,建立新秩序.这一过程就像古代的江湖人学武艺一样.例如,《侠义英雄传》中描述过这样的情形:

“瞿铁老说:‘等你此刻从我学艺,须把你以前的本领完全忘掉,方能学好.比他们初学的小孩难学几倍等’吴振楚问道:‘我原有些功夫的,怎么倒比初学的为难?’瞿铁老笑道:‘等现在问你一句话:从这里向南方走100里路,我和你两个人同时动身.我一步不错的向南方走,你却错向北方去了,错走到七八十里后,你才在心里觉得误了方向,要到南方去,仍回头走到同时动身的地方等越是走错得远,越不容易回头等”’

小学启蒙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之所以引用这段对话,是因为其中说到的情形,在启蒙教育中也具有启示性.具体说,要先“启”后“蒙”,只有“启”的工作做好了,南辕北辙的情况才可以得到避免,学生的“蒙”才会迅速发生.就这个意义而言,“启”也意味着指导受教育者成长的方向.

我们都清楚,小学生在入学前,学习认识外界事物一靠家庭成员的教导,这种教导多半缺少系统性;二靠先天本能对事物产生认知、累积经验;三是逐渐脱离本能认知和无系统教导,进入向“发蒙”过渡的幼儿园学习阶段.

比如,人们会教几个月大的婴儿学习称呼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可能见到什么教什么,小猫小狗、一花一草,或者学习识字、数数、背诵古诗,等等.但不管家庭成员教授什么,婴幼儿先天的认知和累积经验的本能,也在其中发生重要作用.这在婴儿成长的初始阶段即有明显反映.比如,婴儿本能地知道,哭闹会引起家人注意,可以达成吃或玩上的目的.

我们同时发现,人的生命潜能,就隐藏于对事物产生认知和累积经验的本能中.在向“发蒙”过渡阶段,生命潜能将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就发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即“儿童发蒙期”.

当生命潜能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的转化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影响,会有快慢之分,而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意义.人类的教育从一開始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力求使这一转化过程带有普遍性.过去,人们发现有的儿童对后天知识接受快一些,有的慢一些,便以聪明与迟钝来区分这一情况.我们现在可以说,这是缺乏理性的一种认识.

启蒙的目的,就是正确地引导个体的生命潜能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转化.

还要指出的是,生命潜能虽然转化为隐性物质,却不会从人的生命特征中消失,一些负面因素还会时不时出来作祟.因此,小学教育除了担负“開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外,还具有“抑恶扬善”、克服负面因素、改掉不良行为的功能.

对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理性认识,有助于深刻理解小学教育的责任.当我们还未能完全掌握人的生命形成的终极原因,还不知道先天本能对生命的成长有何具体影响时,我们的教育就只能透过生命成长中发生的现象、累积的经验来发现和把握规律,从而作出接近科学的判断,制订并不断调整、完善我们的教育方案.


(责任编辑白宏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