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殊教育现状的文献计量学

点赞:26068 浏览:1198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以2003-2012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应用计量学的方法,对研究队伍、研究内容、被引情况等进行分析发现:(1)我国特教研究群体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2)研究内容上不断创新,除了关注学习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领域以外,在积极心理学、幸福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3)研究者们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量化方法开展研究;(4)论文被引用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论文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关 键 词:《中国特殊教育》文献计量学内容分析被引分析

分类号:G760

1.引言

《中国特殊教育》是我国第一本有关特殊教育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刊物.该刊前身是1994年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6年更名为《中国特殊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我国特教领域公认的权威性期刊,其刊载的论文能够客观反映我国特殊教育的状况和学术研究的发展.本文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以2003年到2012年间刊发的全部论文为对象,研究它们的时间分布、作者状况、内容变化以及被引用情况,梳理10年以来我国特教事业发展的脉络,期望能有助于我国特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方法

2.1研究对象

论文数据来自“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2003-2012年期间刊载在《中国特殊教育》的论文;文献被引用频次数据来自“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

2.2研究程序

(1)对2003-2012年《中国特殊教育》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剔除其中的纪念公告、通知、学术会议纪要、目录等,总共有2050篇论文.采用Endnote格式下载信息,取其文献题名、文献源、作者、作者单位、关 键 词、摘 要等,分年建立数据库.

(2)从“中国引文数据库”引文资源中把引自《中国特殊教育》文献的引用次数提取出来,并按《中国特殊教育》发表的文献所对应的被引频次进行整理.

3.地区和作者分布情况

3.1地区分布情况

从地域分布情况看,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以第一署名单位统计计入表1.

由表1可知,在华北地区,北师大有271篇,中国教科院有108篇,北京联合大学有93篇;在华东地区,华师大有223篇,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115篇,另外,西北地区的陕西师大有50篇、西南地区的西南大学有69篇、重庆师大有55篇,华中地区的华中师大49篇,华南地区的华南师大有46篇,这些单位已经成为我国特教研究的重要力量,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机构开设有特殊教育专业或设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科研机构中有专职研究人员.同时,也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发文量总和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发文数量较少,反映了特殊教育研究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另外,北京的宣武培智中心学校、深圳的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浙江省衢州市聋哑学校这三所特教学校发表论文数量都在10篇以上,他们以自己的实践研究证明了自身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3.2作者情况分析

3.2.1作者与论文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积极组织各方面稿源,形成了连续稳定且不断发展的论文作者队伍,保持了作者群体人才济济的良好局面.

从2003-2010年,总共有3283人次在论文上署名,平均每篇论文有作者1.6人,各年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有所变化,但总的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说明特殊教育研究的作者队伍在不断壮大,稿源越来越丰富.

在10年间,发文作者共有2109人,其分布情况见表3.

从表3可见,有一半以上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仅为1篇,有46位作者在10篇以上,还有14位作者发表论文超过20篇.

3.3.2合作度研究

一篇论文如果有适量的合作者,在研究问题的理论深度、科学方法及作者本人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就可以相互作用、取长补短,发挥团队优势,进一步提高研究效果和水平.

经统计,有807篇是唯一作者,约占39%,有736篇是两位作者,约占36%,有341篇是三位作者,约占17%,有106篇是四位作者,约占5%,有38篇是五位作者,约占2%,有10篇是六位作者,约占0.005%,有8篇是七位作者,约占0.004%,有4篇是八位作者,约占0.002%.统计结果表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约占总数的六成左右,占据着优势.

3.3.3核心作者群研究

所谓核心论文作者群指发表论文较多,在特殊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集合体.在作者中,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姓名和单位见表4.

从表4可见,特教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和中国教科院.

4.研究内容

十年以来,特教研究在保持内容相对稳定的同时,也不断拓展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见表5.

由表5可见,与2003-2005年比较,2010-2012年期间,除了智障方面的论文数有下降以外,视障、听障、学习障碍、自闭症、教育和教师等方面的文献量保持基本稳定,而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数量大幅增加.

5.研究方法

研究者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和行为干预实验,见表6.

由表6可见,与2003-2005年比较,在2010-2012年期间,理论论文数量下降,而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的论文增加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开展实证研究,顺应当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6.文献的被引频次分析6.1被引概况

发表论文的目的是被利用,论文被引用情况是学术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发表文献的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论文学术价值的高低.对“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3-20012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的论文,有1718篇文献被引用过,占文献总数的84%,被引总次数为11662次.

各年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量情况:2003年约4.49次,2004年约6.68次,2005年约4.35次,2006约4.38次,2007年约4.97次,2008年约5.62次,2009年约6.09次,2010年约6.86次,2011年约7.61次,2012年约8.09次,见图1.图中曲线呈现“S”形,一个方面说明该刊论文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个方面说明该刊论文质量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6.2被引论文及其作者

6.2.1单篇论文被引用情况

在1718篇被引用过的文献中,最多的1篇被引达到90次,被引用30次以上的有40篇,被引用10次以上的有439篇,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5.91次.这样高的被引用次数,是其他特殊教育期刊无法相比的.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拥有读者最多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期刊,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和代表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趋势.

从论文发表时间到2012年底计算,年均被引次数最多的五篇论文依次是《近现代西方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价值理念及实践启示》、《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

6.2.2被引作者及其机构

有1867位作者的文章被引用,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有305次,被引用100次以上的作者有24位.这些数据说明少数《中国特殊教育》作者的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中国特殊教育》上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是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比如中国教科院、北师大、华师大、华中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说明中国教科院和北师大等高校的学者在特教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7.分析和讨论

对《中国特殊教育》刊载的研究文献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统计分析无疑可以促进本研究领域的工作者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本文对十年来刊载的2050篇文献借助文献分析软件和SPSS,同时结合手工统计分析,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与研究者分享.

我国特殊教育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特殊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7.1坚持特殊教育研究的重点和基本面

视障、听障、智障等严重缺陷儿童是“人本特教”的重中之重,学习障碍、自闭症等弱势儿童是“人本特教”关注的基本面.十年间《中国特殊教育》所关注的研究内容比较稳定,很好地引领了我们特殊教育的研究方向.

视障、听障、智障、学习障碍、自闭症几个方面研究各有侧重.在视力障碍方面,有学者对视障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例如刘艳红和曹强等应用错觉图研究了视力障碍儿童触错觉规律,发现视力残疾儿童触错觉略高于普通儿童,但是二者差异不显著.在听力障碍方面,主要有语言的理解和生成、手语或双语、语言训练和康复等.例如方俊明和何大芳首次以中国手语作为实验材料,探查中国手语在聋人左、右半球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情况,发现手语与有声语言的绝大多数功能区是叠合的,聋人的视觉性语言优势半球也是在左半球.

智力障碍的研究主要有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四个方面,例如孙圣涛等人研究了7至16岁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对“长”、“短”和“深”、“浅”的掌握,发现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对成对相同物品和成对相似物品“长”和“短”的词义基本能够掌握,但只有14至16岁组智力落后儿童对相同物品排列长短能熟练掌握.他们在“深”、“浅”词义的掌握上存在显著差异,9-10岁儿童在掌握上的得分显著提高,他们对“深”的掌握要显著好于“浅”的掌握,对“深”、“浅”表示距离、颜色含义的’掌握显著好于表示时间、程度含义的掌握.

学习障碍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心理特征、教育与矫治、诊断与评估.其中心理特征又包含五个领域:生理心理、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个性和社会性特征.学者们对学习障碍中的阅读障碍、数学障碍特征和原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刘翔平等对阅读障碍儿童视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特点展开研究,发现材料难度不同和目标刺激呈现时间不同,则阅读障碍组与正常组的短时记忆准确率也不同;在复杂的视觉材料上阅读障碍儿童的长时记忆(间隔一天)成绩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在诊断和矫正方面,张树东和董奇对数字加工和计算能力测验进行了修订,使得该测验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自闭症的研究主要有特点研究、诊断研究和干预研究.有学者对自闭症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例如任真和桑标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显著落后于同等言语智力的正常儿童.还有学者在自闭症的干预和康复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魏寿洪和许家成应用示范、随机教学等干预方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主动口语沟通行为进行干预,结果表明该儿童在口语沟通次数、沟通内容等都有改善.


7.2关注中国特殊教育热点问题,努力做好怎么写作社会工作

学者们积极响应社会需要,将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除了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学科体系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等特殊教育一直所关注的内容之外,在教育公平、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幸福教育等方面,学者们不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而且还积极地开展了相关的教育实践.

近年来,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残疾人受教育状况越来越成为衡量教育公平实现程度的重要方面和内容.2006-2007年间,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等学者连续发表七篇论文阐述儿童教育公平问题.他们分析了当前我国残疾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比如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教育师资比较薄弱、随班就读质量较低、受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他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备、管理体制不健全、残疾儿童教育督导不力等.他们指出完善政策和法规,逐步增加学校教育经费,全面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师资质量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教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关 键 词统计,2010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出现20次,“积极心理品质”出现10次,合计有30次之多,在该年所有文献关 键 词统计中出现次数最多.以“积极心理”在CNKI检索主题、篇名、关 键 词,选择来源“中国特殊教育”,2003-2012年共有相关论文约77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教科院孟万金教授创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这一思想发轫于2002年,形成发展于2006-2007年.由孟万金、官群、张冲、王新波、刘在花等学者组成的团队为该理论的研究、推广和实践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编制了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积极心理状况开展调研,探讨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用于团体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援助、超常儿童发展、阅读疗法等.他们制订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家专业标准,推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三大尖端技术和中国各学段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建设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开发了系列测评工具计算机支持系统.在2008年6月,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出版,标志着这个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从而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以来,“幸福”为广大公众所关注,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以孟万金为核心的团队提出了“先让学校幸福起来”的先进理念,率先启动“区域幸福教育”工程,发表了《幸福学校国际联盟宣言》,制定了《区域幸福教育近中长期规划纲要》,绘制出《创建区域幸福教育品牌战略规划蓝图》.经查询,2003-2005年期间,《中国特殊教育》没有刊载研究幸福的论文,在2006年也只刊载了4篇研究幸福的论文,在2011年达到了19篇之多,2012年也刊载了9篇,10年间总计有45篇研究“幸福”的论文.在2011年多篇文献报告了宁波市鄞州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幸福校园、实施幸福德育、探索幸福教学模式的教育实践02012年孟万金和官群还探讨了幸福课堂基本标准与评价核心指标,指出幸福课堂最基本的标准是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

7.3重视理论研究,坚持量化和质性研究相互结合

2003-2010年期间,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视理论研究,坚持量化和质性研究相互结合,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理论文献占了绝大部分,合计有1132篇,约占整个文献的55%,应用实验法、问卷法和测量法分别为152篇、493篇和52篇,总计697篇,约占总文献量的34%,综合应用几种研究方法的总共有102篇文献,占总文献量的5%.可见特教研究者们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很重视量化研究,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

有些学者还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经统计访谈法和观察法分别有6篇,作品和作业分析(包括试卷分析)有19篇,合计有31篇,约占总文献的2%.虽然有学者有意识地将质性研究法应用到特教研究中,但是单独应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文献还很少.例如陈亚秋在自然场景中对聋人用手语交谈的场景进行观察,并以录像记录,选取543句自然手势句子作为样本,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类,研究了北京地区自然手势语序特点.有些研究还综合应用了多种方法.例如,施英和黄辛隐对不同程度的孤独症儿童实施音乐治疗,他们测查了孤独症儿童行为特点,对这些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对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有利于孤独症儿童在交往、语言和运动等方面的康复.

在测量方面,除了应用传统设备以外,研究者也应用了一些先进的电子设备,比如生理多导仪、眼动仪等.通过文献检索,发现2003-2012年发表在《中国特殊教育》上的眼动研究论文有14篇,除了两篇综述性的文献以外,主题涉及聋生篇章阅读、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词汇阅读和笔画数效应、学习困难儿童观看图片等.例如金野和王珩超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不同性质音乐对普通及听障儿童情绪测量的敏感外周生理指标影响的变化,考查不同音乐背景对普通及听障儿童情绪的影响.

8.对未来特教研究的几点思考

8.1更加重视特教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和国内地区间合作

从1994年到2005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的论文,独立完成的论文约占总数的六成左右.从2003-2012年,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合作完成的论文约占总数的六成左右,合作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这种合作除了国内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以外,还有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的合作研究.十年间,这样的国际合作有了更加深入发展,表现为合作时间更长,合作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显著.比如中国和挪威在中国的一些聋校实施的为期五年的手语双语教育实验项目(SigAm,2004-2009),极大推动了项目参与单位在聋童发展、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其成果报告《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终期报告》和《与中国聋校的沟通和合作:中挪手语双语教育的合作经验》刊载于2009年《中国特殊教育》.

但是,研究发现我国特教事业和特教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从表4可知,我国特教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北师大、华师大、中国教科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他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省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教研究还非常薄弱,这也反映出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教发展的滞后现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均衡协调发展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件大事,这就需要更加关注地区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状况,积极发展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在加大这些地区特教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重视这些地区特教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区域协作,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8.2“以人为本”,重视特殊需要人群,拓展特教研究领域

孟万金认为“人本特教”所主张的特殊需要教育,是指满足所有儿童特殊需要的教育.张冲撰文阐释了“人本特教”的基本内涵,即“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的大特殊教育,并指出要以“人本特教”的理念引领特教事业发展的方向.当“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传统的特殊教育就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对象就不仅包括有身心缺陷的群体,还应该包括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通人群,教育的目标不应仅局限在“补偿性”和“纠正性”,应该更加重视“发展性”“建设性”的积极教育.

特殊教育的变革扩展了特教研究的领域,“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也将引领未来特教研究的方向.未来,在继续关注盲、聋、弱智、残疾、超常等传统领域的同时,普教系统的特殊教育将是特教发展新的广阔天地.比如特殊能力教育(如体育特长、文艺特长等)、特殊时期教育(如青春期、脑发育关键期、灾难及社会非常时期等)、特殊领域教育(如安全健康、艾滋病预防、性教育等)、特殊方式教育(如惩罚、隔离、劳教等)、特殊家庭教育(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祖亲家庭、父母不和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等)、特殊群体教育(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小团伙、网络成瘾儿童、工读学生)以及女性、问题儿童、后进生、学习不良等个性化教育等方面.

8.3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积极创新方法和手段

特教研究要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特殊教育,需要改进研究策略,创新研究手段,提升研究水平.例如在身心残疾方面研究,特殊对象的病因、诊断和干预的综述性文献多,而临床研究偏少;应用国外的量表和测试工具多,原创性的少;在学习障碍研究方面,数量日益增多,但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仍旧很少.上述这些问题,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特教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了让特教研究更好地怎么写作社会,需要更多开展有效的临床研究工作,探寻和积累一些有效的矫正康复手段和技术;还应该积极开发创新性的测量手段和技术,进一步增加特教的效能和研究的创新性,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

当今创新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它们正在向传统科学领域渗透,对传统科学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比如神经科学正在影响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神经教育学、神经心理学等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在思考特教未来发展时,特教研究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不容忽视.检索CNKI中《中国特殊教育》2003-2012年刊载的论文,共有36篇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论文.进一步阅读这些文献,发现仅有1篇是实证研究报告,其余的都是理论综述类.这篇实证研究报告是由方俊明、何大芳采用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对中国手语在聋人左、右半球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情况的探查.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特殊儿童神经科学研究将是特殊教育和特殊群体心理研究可能进一步拓展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