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

点赞:22203 浏览:966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的目标.改革需要受益对象——学生的配合、实施主体——学校要创造条件和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执行者——教师要选择恰当培养方式.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 键 词]就业竞争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分层化导师制

一、就业竞争力

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竞争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由其延伸出的就业竞争力定义为:毕业生为实现就业与其竞争对手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其核心要素为: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知识指专业知识、人文社科类知识等;能力指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综合素质指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责任心与忠诚度)等.本文理解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时的就业针对性和满足社会经济以及个人发展需要的就业适应性能力.就业针对性能力指针对就业的具体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业适应性能力指广泛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背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其特点是:涉及计算机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很宽的应用领域,技术覆盖面广,且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等.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根据失业量、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将该专业列为十大红牌警告专业之一,此报告又列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前50位高薪职业所对应专业中,有7个职业对应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9日刊文《高薪难解IT专业就业困局》,文中“困局”实指IT企业高薪招不到理想的人才,并且指出结构性短缺是痼疾,从而促成了IT培训行业的持续火爆.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产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挖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彻底改变该专业的就业现状.

通过各类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可以看到各高职院校该专业也已经在积极尝试改革,如实现“双证书”制,将IT行业的一些培训课程嵌入或者置换到专业课程中,满足学生的考证需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针对信息管理员岗位,按照能力的养成规律将课程分为初级技能课程、高级技能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并且将相关职业标准课程链接到专业课程体系,解决了学生就业时的针对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要更多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面,全面进行改革.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覆盖面广,应用领域宽,各个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如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方向,就业的主要岗位为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等相关的岗位;嵌入式系统方向,就业的主要岗位为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维护、销售相关的岗位.各方向的次要岗位多数为电脑设备的组装、销售、维护等.到底应该如何定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改革的关键,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育部2006年的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水平评估要求达到“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上述要求应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学院要根据上述要求,首先做好本地区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查,使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是做好学生的调查工作,通过对已经毕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已开设的课程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需要增加和调整的课程.在广泛充分的调研基础上,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所培养的学生符合本地区行业的市场需求,满足学生实际就业的需求,使学生这个特殊的产品能适销对路.

2.培养途径的有效性问题.采用什么样的途径能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是专业改革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高职学生的特点不同,对某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差别,要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化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体现,分层化指为专业设置不同的就业岗位,如嵌入式系统方向设置嵌入式产品销售岗位、嵌入式产品维护岗位、嵌入式软件设计岗位、嵌入式产品设计助理岗位、办公助理岗位、计算机相关产品销售岗位等,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定一个主要的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选定好主要的就业岗位后,如何保证学生的专项能力训练达到实际就业的需要呢?实现专业技能导师制,是一个理想的途径.专业技能导师能够根据实际岗位的要求,有目的地加强学生专项能力的训练与指导,保证学生毕业时实现零距离的就业.因此,应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采用分层化、导师制的有效途径,保证学生专项技能达到就业的实际需要,从而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学生内因调动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专业改革成败的关键.一个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得再合理,模式再有效,如果学习的主体不主动积极,那么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很难保证.通过对学生的调研了解,调动学习内因,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解决学生想学习的问题.学生填志愿时考虑更多的是能否被录取,较少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对这个专业感兴趣,更有些学生是服从调剂而被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对专业未来的就业岗位也不能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导致多数学生对专业缺少学习兴趣,学习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出自自身想学习的愿望.(2)解决学生学得会的问题.学生进入高职后,除了数学、英语、法律等课程外,其他所有的课程对学生来说都是新课程,学生所接触到的概念、术语全都是新的,因此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或多或少存在困难.(3)解决学生对未来就业期望的问题.社会已经认可高职这个层次的教育,但是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这其中包含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关键.首先需要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喜欢自己的专业,产生学习兴趣,熟悉专业的岗位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其次是加强学习指导,使学生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会根据学习内容选择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适应高职的学习生活;第三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对就业有明确的目标,努力训练自己的能力以达到就业岗位的需要,强化学习的针对性,避免毕业时就业的盲目性,为学生进一步走向职业成功描画最有效率的路径.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策略

1.专业就业岗位要有层次.计算机应用技术涵盖的技术面广,应用领域宽,社会需求量大,需求层次多样,制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针对的岗位也应有层次性.高职学生实际在校的时间为2~2.5年,所以该专业一般都是指定一个培养方向.本文以该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为例,设置如下的就业岗位:第一层次为嵌入式系统开发助理和嵌入式系统软件编程岗位;第二层次为嵌入式系统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维护和嵌入式系统及计算机相关设备销售岗位;第三层次为办公助理岗位.设定这三个层次的岗位为培养目标,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使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学生又可针对自身的特长和实际情况,选定一个主要的就业岗位,由指定的专业技能导师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保证学生针对此岗位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2.教学内容要融入岗位技能标准.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提出的具体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一段时期内较新的技术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快,新技术总是最新出现在实际应用中.因此要保持专业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保证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能标准,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融入相关岗位技能标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即可达到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3.强化职业软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技能可分为职业“硬技能”和职业“软技能”.所谓“硬技能”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软技能”则是指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能为工作单位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通常指的是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规划等能力.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常指与人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指出: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最重要的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因此,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未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童山东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一文中指出:“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①职业软件技能和职业道德是求职、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除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及广泛的适应性外,更需要增加职业软件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建议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课程.

就业竞争力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学生、学校、教师三方面配合协作.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意义,主动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学校要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途径,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冲击下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1.

[参考文献]

[1]摆银龙,张雪艳.高职电气类专业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2]丁辉.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3]高小艳.试论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

[4]姚庆文,丁辉.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与导师制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