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质量管理: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基石

点赞:19724 浏览:853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学质量是高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而课程是实施教学的最基本场所.因此,高校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就必须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课程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课程质量管理观,落实全方位的课程质量实施举措,建立健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关 键 词]高校课程课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质量问题成了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在自由竞争日益加强的市场体系下,优胜劣汰原则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必须视质量为生命.教学质量是高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而课程是实施教学的最基本场所.因此,高校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就必须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课程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课程质量管理观,落实全方位的课程质量实施举措,建立健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一、课程质量评价的准则

瑞典著名学者胡森教授指出,“教育质量的准则,最好是从为教育系统或亚系统制定的目标中派生出来.”具体到学校教育质量,“是指学校里进行某些教育活动的目标达到什么程度”,“是指学校在达到认知或非认知目标(直接的或遥远的)方面而成功的程度.”但当把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时,有一个核心的观念却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使“消费者”——学生更满意.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消费者”的满意度往往与教育活动要达成的目标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在谈到课程的适切性时说:“重现‘现时’的适切性往往趋向于学生所希望的东西而不是有价值的东西.的确,只顾眼前的需要,缺乏全盘考虑眼前的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这是学生不成熟的表现.要确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学生就必须考虑,学生必须学会透过特殊的现象看到普遍的东西.如果他们是明智的,他们就要根据已有的学问做出这种决定.”也就是说,要具体地分析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满意度;考察质量问题要把学生的需要和满意度与系统或亚系统的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从长远的需要来评判什么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以此作为评判标准.


知识经济时代,高深专门知识发展速度快.课程教学要关注这种发展变化,使学生了解这种发展变化.这也是考察目标达成度和学生满意度时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课程的质量应由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准则.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既要看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所传授的高深专门知识(认知结果和非认知结果),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内涵

一个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持续提高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也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是指不断改进、改革教学的过程,也是指已经改进、完善教学过程的结果.对课程和其他“教育怎么写作产品”来说,目标的达成度是一个变量.质量是一个主观性强的概念,满意度因人的主观感觉而异,因人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而异.因此,“持续提高”就是把教学活动进程,教学内容看作是自变量,把目标达成度和学生满意度看作是因变量;不仅仅是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性感觉(教师感觉到的目标达成度,学生感觉到的满意度)提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从“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所体现出来的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提出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要求的严谨性等都要求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从“高深专门学问的教与学”的角度看,持续提高是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要求;从满足学生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看,持续提高是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教学质量保证的时间进程看,持续提高是指使质量持续稳定地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并有渐进的提高.

我们仍可以借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来看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控制从“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策划和开发”阶段开始,其目的是为质量持续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是质量控制的依据,课程体系设计是质量控制的起点.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是教学质量形成的核心,是质量控制的重点.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就必须先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

三、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

教学质量是在传授高深专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过程是学生的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点是:第一,学生是从接受间接经验开始的;第二,学生的认识过程要靠教师引导;第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认识是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第四,教师的引导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使学生的心智状态达到最佳,以提高教学效果.这一过程中决定教学质量形成的因素有: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状态、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技能水平、教师的责任心;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知识体系的科学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

由于传授高深专门知识是以专门知识的学科类别为中心展开的,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织的,所以,教学组织过程就以课程的形式出现.课程成为这一过程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这一过程的组织包括培养目标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实施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等.这一过程对教学质量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四、课程管理是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平台

首先,从课程在教学质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看,课程把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过程要素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传授高深学问、形成能力与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由于课程的这种特殊作用,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必须从课程入手.其次,从课程和课程模块本身的性质看,课程、课程模块的单元性质,课程组合形式的多元性质,使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更加便捷,也使教学质量控制更便于实施.第三,从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看,高等学校课程究竟是以专业教育为主,还是以通识教育为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如何融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落实,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课程的结构化、综合化与多样化,同时,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也都要依靠课程的实施来实现.1.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课程管理理念.教学质量是高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而课程是实施教学的最基本场所.因此,高校要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课程管理理念.一方面,从培养目标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实施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等方面都要体现质量的把握,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实现科学性、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结合;另一方面,从对课堂教学涉及的各部门、各类人员也要统筹规划和系统安排,实现教学资源在人力、财力与物力等方面的优化配置.同时,既要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课程的质量,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这些努力一方面来保证课程质量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来达成学生的满意度,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2.树立“以人为本”课程质量管理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具体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这其中,教师、学生以及教辅人员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他们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体现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学生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则体现在: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在课程管理上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既要重视教师作为教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没有沟通、交就不可能有教学,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应加强教辅人员的管理怎么写作意识,形成以教学、以课程为中心的全员参与系统.总之,只有把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这些因素组织、协调起来,才能实现课程质量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的满意度的真正统一,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3.落实全方位的课程质量实施举措.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最终要依赖于课程的实施上,落实全方位的质量实施举措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各级领导和部门都要重视落实教学质量的举措,努力创建一个重视“过程管理”的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以检查、监督促教改,全方位提高课程质量.首先,学校领导要加强课程质量管理意识,制定关于课程质量管理的文件.其次,教务处要做到关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执行、监督与检查.对教师承担的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要求各院系领导深入教师课堂听课;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最后,要确立“教师是课程研究者”的地位.使教师数量做“课程的研究者”的理念,有主动、创造的意识和.并且,要通过多种手段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参与行动研究,培养反思、批判、探究的能力.总之,要建立一个从学校领导到主管部门,到再到教师个人的完整的课程质量实施保障系统,只有把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这些因素组织、协调起来,才有可能确保课程质量.

4.建立健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资源、学生的学业和教师的施教进行全面的评价.教风常常被人们称为模糊的、难以评价的“软件”,因此,将“软件”变成有标准、能评价的“硬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既应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考试成绩等的评价监督,又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评价监督.同时,还应包括对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对此,各高等院校以及不同的院(系、部)或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实施不同的方法、方式对学校整体教学和管理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瑞典)托斯坦·胡森.论教育质量[J].施良方,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3).

[3](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5]詹月林,李春琳.高校课堂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考试周刊,2007(33).

课程质量管理: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基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质量管理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