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的隐患与风险

点赞:5354 浏览:167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随着学龄人口总数的急剧减少和农村孩子进城读书人数的增多,农村学校的撤并似乎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97-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0)等相关统计数据,我们看到,1997至2009年期间,农村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学的学校总数分别为665378、641454、613508、575721、510239、472872、450466、432127、415597、397214、367704、350564和332007所[1].显而易见,1997至2009年期间,农村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学的学校总数几乎呈直线下降趋势,2009年比1997年减少了50.1%.如下图所示:

在学校总数逐年减少的同时,农村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总人数也在逐年减少.1997至2008年期间,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在校总人数分别为140747860、139859885、137449335、132528699、129295410、124419899、120003273、117986175、109830857、105197325、97364964和92486147人[1],不难看出,1997至2008年期间,农村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总人数也几乎呈直线下降趋势,2008年比1997年减少了34.3%(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没有列举2009年农村幼儿园在园学生数量).如图2所示:

目前,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2009年以后有关全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权威统计数据,但根据我们亲身的见闻及有关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并不武断地肯定,2000年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及其在校人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幅度还比较大.2012年11月17日,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2]农村基础教育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减少,加剧了农村学校的撤并且业已普遍化.反过来,农村学校的撤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生源的流失.农村学校的撤并虽然便于优化教育资源,但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改革开放与新农村建设尽管使当今的中国农村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仍然相对滞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仍无法与城镇比肩.此外,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整体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生活压力普遍偏大.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给“两基”成果巩固、乡村文化建设乃至当地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农村学校撤并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导致农村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学校撤并必然导致一些学生被迫背井离乡去异地读书,在此过程中,不管是走读还是寄宿,异地读书都会给这些小朋友带来诸多的不便与麻烦,特别是低龄儿童.因为路途远,困难多,一些小朋友基本上就丧失了按时接受学前教育特别是正规幼儿教育的机会.在此情形之下,他们的家长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推迟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要么彻底放弃.如果说学前教育他们还可以缓一缓或暂时回避一下的话,小学教育就必须直面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了.相比较而言,虽然农村中学撤并产生的影响要小一些,但它给相关学生与家长带来的困难也是真实存在的.对走读的孩子来说,他们难免要长途跋涉,甚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无疑让他们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艰辛.对寄宿读书的孩子来说,因为年龄小,他们在生活上无疑面临诸多困难.不仅如此,过早地和亲人分离,势必会给他们造成一种“亲情相对缺失”的心理体验,以至于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感.这些孩子所遭遇的困难和痛苦体验不但冲淡了上学应有的快乐,容易诱发厌学情绪,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2012年,政协陕西省十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叶心适认为:“撤点并校、建设寄宿制学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的投资效益和学校的教育质量,但却使得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尚不完善,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过早地寄宿,会引起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诸多不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亲情关系的疏远,常常引发感情脆弱、焦虑自闭、自信心缺失、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过早地寄宿,违反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3]孩子们的痛苦体验及其产生的抗拒心理不但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教育教学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同王海英所说,“对于那些寄宿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仅缺少父母的日常关爱与家庭教育,还要迎接适应陌生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挑战,这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害怕、胆怯、孤独等心理问题,甚至成为‘问题学生’”[4].由此可见,农村学校的撤并既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撤并还使家长心力交瘁.如果孩子走读上学,因为路途遥远,家长每天都可能要为孩子的往返操心甚至还要亲自接送.寄宿上学虽然无需天天接送,但周初送孩子和周末接孩子却是避免不了的.更何况,孩子在校期间,他们也有操不完的心,甚至还要陪读.由于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因此,学校撤并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再说,当前农村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要么是爷爷奶奶,要么是家乡事务无法脱身或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这些人来说,学校撤并尤其是小学撤并必然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如果困难无法解决,他们要么让孩子随父母赴打工所在地读书,要么继续推迟孩子上学的时间甚至让孩子彻底放弃上学的权利.在2012年全国“”期间,已有代表委员明确指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盲目撤并已成为诱发学生辍学的新因素.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杨东平先生指出:“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根据研究院在10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2]近年来,一些学者就我国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及其部分数据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2012年11月23日表示,2006年以后,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小学辍学率一直稳定控制在1%以内,不过他也承认辍学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5].总而言之,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盲目撤并无疑也成了导致农村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二、农村学校撤并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不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因为学校撤并,有些走读的学生可能要寄宿,寄宿的学生可能要到更远甚至外乡镇去寄宿读书,这必然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因为路途遥远,这些异地读书的学生还要独自承担更多的任务,如生活自理和自我管教等.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支付更多的费用,如交通费、生活费和住宿费等等.总而言之,农村学校的撤并无疑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如人大代表杨月娥曾指出:“学费没有减免之前,孩子们在附近的学校上学,一个学期的书费学费也就200多元,一年就是500元.学费等减免后,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离家二三十里,那么小的孩子就得寄宿.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6]2012年全国“”期间,也有代表委员认为当前农村学校撤并增加了弱势群体的上学成本.邬志辉也曾认为:“20世纪以来兴起的农村中小学撤并风潮,损害了人口稀少、居住偏远地区农民子女的教育利益,导致社会弱势群体承担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代价,引发了诸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政策议题.”[7]其实,教育成本增加只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此外,学校撤并还容易导致家庭监管的缺失.家庭监管的缺失不但增加了学校的负担,而且也不利于顽皮孩子的调教.如果有些学生在小学时期已经形成了厌学情绪,那么中学阶段还面临着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倘若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好,那么这些学生的成绩就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如果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周期太长或解决得不到位,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在学习上劲头不大,积极性不高,甚至慢慢染上不良习气,以至于中途辍学.这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三、农村学校撤并的安全隐患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增大了相关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和家长在路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心血.当前,凡是被撤销学校的地区绝大多数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地理条件较差的地方.因此,这些地方的孩子去外地上学的道路大都不太理想,甚至路况很差.这样,他们上学途中就难免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遭遇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不仅如此,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许多家长还默许孩子乘坐两轮、三轮摩托车和小商小贩的货车等没有安全保障的车辆,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不但报废车的运营有禁无止,而且无证驾驶也司空见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上学路就难免充满了风险.除了路途当中的安全隐患之外,农村小学撤并也在无形之中增大了孩子在校期间的安全隐患.因为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首先不是学习问题,而是生活问题——吃穿住行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吃饭,倘若在家里的话,家人还可以根据孩子的饮食习惯和特点,甚至根据孩子的营养状况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做饭,但寄宿读书期间,这显然是办不到的——孩子只能在学校里集体就餐.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食情绪,而且孩子需要补充的营养也可能得不到及时补充.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有些学校给孩子每周的饭菜基本上变化不大,而且时热时凉,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另外,个别地区或学校还存在借学生寄宿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甚至国家财政提供的营养膳食补助也未必完全落到实处.如2012年,湖南凤凰县支教的小梁老师连发微博揭露了“营养午餐”被缩水的现状.报道一出,就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

除交通与饮食问题之外,在保暖与住宿方面也问题不少.如果离家比较近的话,偶遇天气反常变化,家人还可以比较及时地给孩子更换衣服.可离家远了之后,如果遇到了天气的反常变化,倘若事先没有准备,家长又无法及时送达的话,孩子就可能因之生病.再者,孩子在家住宿时,晚上还有家长给孩子操心盖被子.可住到学校之后,虽然有生活老师,但由于人多,生活老师有时也不一定能忙得过来.因此,难免会导致有些孩子容易着凉,特别是冬天.当前,农村很少有集中供暖.如果孩子住在家里的话,北方的小学生在冬天起码可以睡个热炕,但在学校里,这就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么自己烧锅炉供暖,要么生火炉供暖,要么是不供暖.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其中都充满了安全隐患.中学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在校学生人数超过学校承受能力的问题、离家较远学生的周末管理与路途安全问题、学校的基础设施跟不上需要或基础设施扩建滋生的资金问题等等,特别是学生的管教问题.众所周知,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大,如果因为一些学生离家太远,科学合理的管教不到位的话,那么就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情.显而易见,农村中小学的撤并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四、农村学校撤并不利于乡村文化建设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不仅使许多村庄失去了琅琅的读书声,而且使其失去了一个传播祖国优秀文化和当地优秀文化的重要领地.如果一个村庄有学校的话,因为学校与老师的存在,这个村庄的文化气息就可能要浓一些.老师在教书之余,还难免和当地的村民打交道.在此过程中,就单凭耳濡目染,这些村民也能得到一些文化的熏陶.当村民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时,也可以就近咨询或就近讨论.虽然乡村教师不一定能给村民指导什么,但他们起码让村民有了可供选择的咨询或讨论对象.如果老师有相关资料的话,他们无疑就可以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如果遇到老师能解决的问题的话,那岂不是更省事了.另外,如果村庄有学校的话,村民在搞文体活动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借用学校的场地与设备,如春节期间的球赛、闹社火等.在此期间,“学校成为了村民文化的象征,寄托着他们诸多的情感和希望,维系着农村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8]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存在,也有利于传承当地的一些优良习俗.比如中国许多地方的老百姓逢年过节都有贴对联、挂字幅的习俗,甚至崇尚自编对联,现场书写.如果有些村庄及其邻近村庄缺少这样的文化人的话,这种习俗就可能会变成当地村民的一种负担,时间长了,这种习俗也可能被人们逐渐放弃.笔者在一个偏远村庄走访时得知,那个村庄以前就有这个习俗,他们村庄曾经有一个教学点,每到放寒检测之际,他们就把老师请到家里编写对联与字幅.后来,学校被撤销了,他们就让自己村庄的一个读过初中的孩子练习写.可几年后,那个孩子在外打工不回来了,他们就跑几十里路到镇上去写或到其他村庄请人写.时间一长,很多人觉得这是个负担,就不再去请人写了.方便时,写一个,不方便时,就不要了.由此可见,农村学校的撤并,既不利于传承国家层面的优秀文化,也不利于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当前,全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其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学校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功能,加之乡村教师特别是有文艺特长的教师也有机会参与乡村的文化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也会对当地的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对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乡村学校撤并也不利于乡村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因为“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9].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已经偏离了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甚至还存在强行撤并的现象.鉴于此,2012年期间,民进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若干规定》,明确农村学校撤并的底线并规范撤并行为,以确保国家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与隐患不仅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会议指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并要求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必须严格履行论证、公示等程序,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等的意见.已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予恢复[11].2012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2]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中存在的问题会得到纠正,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走上良性轨道.今天,对此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隐患与风险的反思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以规范下一步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