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课堂设计

点赞:30966 浏览:1431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材分析: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等于μFn解决具体问题;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新课导入:

两本书交叠在一起,提起瞬间书向下落.

两书逐页交叉的叠在一起,书不往下掉.

问题:是什么力在发挥作用?

新课讲授:

一、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老师推讲桌

1.静摩擦力定义

2.静摩擦力的条件(让学生从定义中找条件)

3.静摩擦力的方向

根据定义,静摩擦力是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它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1)师生一起感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每位同学桌上都有一把牙刷,大家用右手拿起牙刷并将牙刷毛朝下放到木板上:

手握牙刷用力向左推并使其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此时,牙刷相对木板的运动趋势方向朝?摇?摇?摇?摇边,与木板接触的牙刷毛向?摇?摇?摇?摇边弯曲,说明牙刷毛受到桌面的静摩擦力向?摇?摇?摇?摇.

(2)手持杯子在手中,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方向向?摇?摇?摇?摇,杯子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向?摇?摇?摇?摇.

(3)根据以上例子,静摩擦力的方向?摇?摇?摇?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课堂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静摩擦力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静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木块,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木板.

实验过程: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思考:实验中注意观察拉力多大时,滑块刚刚开始运动?

实验结论:静摩擦力随拉力的增大而?摇?摇?摇?摇,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拉力突然?摇?摇?摇?摇.

最大静摩擦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

静摩擦力的范围:?摇?摇?摇?摇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定义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①毛刷实验;②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根据以上两种现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摇?摇?摇?摇.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探究实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摩擦力演示仪、砝码一盒

实验过程:将弹簧秤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拉住木块,微型电机带动传送带转动,木块虽然没有滑动,但是木块受到了滑动摩擦力,再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很容易就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改变A的重力,可多测几组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

用Excel电子表格画出滑动摩擦力随压力变化的图像

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不同组的斜率不同,请同学们思考原因?接触面的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图线的斜率叫动摩擦因数.

F等于μFN

三、典例分析


例题: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一个钢制滑板的雪橇,连同车上的木材的总重量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拉着雪橇匀速前进?(已知雪橇与冰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等于0.02)

课堂设计说明: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进行的,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的难点在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等等.静摩擦力则更是一个难点集中的知识点,包括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就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将会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