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级管理在培养型教育硕士中的作用

点赞:11252 浏览:457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自从我国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各招生高校在不断探索如何来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学院作为教育硕士的直接管理单位,只有创新院级管理才能真正地培养出优秀的教育硕士.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院级管理在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院级管理的建议.

关 键 词:院级管理,创新型教育硕士

【中国分类法】:G520.1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型的教师[1].教育硕士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引领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是专业硕士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

一、教育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这个课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们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2-5].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其实就是组织教育硕士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与分配,使之达到适合教育硕士成长的最佳比例,其实这就是管理的本质[6].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就要发挥管理的作用.学院是对教育硕士进行管理的实体,目前针对教育硕士的院级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仍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改进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认为探讨院级管理对创新型教育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的院级管理模式在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中存在的不足

学院对教育硕士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导师队伍、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中,培养方案是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重要资源,一般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论文要求、实践教学等内容.目前学院对这些资源的协调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基础教育对各科教师或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科的教育硕士应具备体“个性化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院来制定,而目前学院恰恰忽略了培养目标的创新性.

(二)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存在差距.目前教育硕士的很多课程以传统课程为主,理论性课程偏多,专业实践性课程偏少.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相差较大,缺少体现教育硕士专业技能的课程[7],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当前学院在协调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授课方式过于单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硕士应具有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方式是提高教育硕士这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际上很多授课教师还是以老师讲为主,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提升[3].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会影响教育硕士专业技能的提升.

院级管理在培养型教育硕士中的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四)忽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学院做为培养教育硕士的前沿阵地,对其论文的监管最为直接有效,但实际上有些学院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只注重对论文结果进行评价,忽略了对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5].其次,由于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教育硕士也不主动学习探究,写出的论文质量自然不高.

(五)对教育硕士校外实践的实施力度不够.教育硕士校外实习期间,实习内容比较单一,有些仅限于听课,很少有机会讲课.他们与导师交流较少,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六)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教育硕士导师中,学术型导师要比实践型导师多,学术型导师比较重理论学习,对基础教育的实际了解不多[8].实践型教师大多为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优秀老师,他们拥有深厚的教育知识与专业的教育技能,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最为了解,但这些教师很少有时间来给教育硕士授课指导.这就使得教育硕士对基础教育实际的认识不够,在真正去中学的工作后会措手不及.


三、完善教育硕士院级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教育硕士院级管理存在的不足,结合我院(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对教育硕士管理的成功之处,提出完善教育硕士院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学校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专业的个性化目标.在个性化目标中要求教育硕士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本学科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二)根据基础教育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应认真调整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型课程来提高其专业技能.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微型课,如教具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检索与教学论文写作等课程.

(三)授课方式要体现教育硕士的主体性.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实践教学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四)注重学术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学院要重视对教育硕士的学术诚信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的研究教育方面的专家做学术报告,或者安排教育硕士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激发他们对某一教育问题的研究动力.同时导师要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对教育硕士的论文写作做好检查和指导工作.

(五)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负责人、教育硕士导师、研究生教学秘书等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工作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组织、计划制定、检查、考核、总结、材料上报等.在教育硕士实习期间,学院要进行跟踪管理,负责人员要不定期的前往实践单位调研,检查并督促实践活动的落实情况.

(六)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导师队伍.教育硕士的培养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并且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熟悉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院要给导师创造条件,定期举办一些关于基础教育的研讨会,不断更新导师队伍的现代教育观念.校外导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或管理者,学院要监督校外导师的上课情况,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鼓励校内导师与中小学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共同指导教育硕士.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院不断改革创新对教育硕士的管理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硕士,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有学员被评为省级优秀物理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的百名基础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这些骄人的成绩说明了院级管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并且院级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的教育硕士.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支持(项目名称: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院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金号:SDYY1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