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视域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

点赞:18788 浏览:832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现在的语文教师常常会感慨: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学生缺乏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便是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我经常跟学生讲:“生活处处是语文,只要你留心观察,随时都能学习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传授知识,学生看似听进去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仍然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从而使学生成才.

一、加强背诵是基础

汉语博大精深,很多东西都是靠读,靠“悟”,而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解.那么怎么“悟”呢?最关键的就是要读,在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课文学完了,都很难将课文熟读一遍.课堂上,齐读课文时,总有几个“滥竽充数”的混在里面.上课时,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讲多于学生的读,恨不得倾尽全力将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学生真正能够接受并且消化吸收的又能有多少呢?其实这不仅违背了语言文字发展的特点,而且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理想效果,甚至是事倍功半.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少讲,放手让学生多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本来的书声琅琅.

如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我就提早布置了背诵作业,学生一开始纯粹当作任务在背,至于文章内容只是一知半解而已,但在真正讲解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其中的词句已经相当熟悉了,我发现课堂节奏明显高于平常的新授课,部分重难点我稍加点播,学生基本能领悟,回答一些问题时也是头头是道,前后相连了.因此,学生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反刍、咀嚼、消化、吸收.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陈旧机械,但是,这种方法正是遵循了我们汉语言本身的特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对语言的感悟也就深了,课文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个时候教师再趁机点拨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讲解,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大量阅读是巩固

现在喜欢读书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而真正会阅读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学生本身课业负担重,完成作业后,他们只想着玩,不愿意再碰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书才是学生汲取营养的基地,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且广泛地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语言的积累.教师不只应该老老实实地上好语文课,更应该注重阅读教学,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这里的读,不仅要广泛,还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一些适当的摘抄,写一些自己的领悟.

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认真研读后可以体会这是一篇赞扬母爱的动人文章,再仔细体悟语境仔细揣摩课文后就会产生顿悟:这个“抱”字不平常.“抱”不仅是我的一个动作,更是我“报”母亲恩情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学生通过认真研读,自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三、勤奋写作是提升

之前的背诵阅读都是对语言的积累,写作则是语言的升华.目前,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尤其是现代网络词汇的泛滥,使得认知能力明显低于成人的小学生更是对这些趋之若骛,班里的不少孩子在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不合乎语法的词语.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强化作文的训练.当然,加强训练并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创新思维,突破传统,在作文设计和作文评讲上多下功夫,丰富作文评讲的形式,使学生在作文课中能真正受益.

记得三年级刚刚学写作文时,不少学生有畏难情绪,于是我就开设了一节想象作文课《我想变成等》.学生们畅所欲言,在课堂上一篇篇作文就基本成型了.这让学生们觉得:原来这就是作文啊,就是把我们的所做、所思、所感写下来,这多简单啊!这样,学生的畏难情绪消失了,就会真正爱上作文.又如六年级作文讲评课《检测期生活》,在讲评时,我不仅有传统的佳作赏析和学生点评好词佳段,还加了一些环节,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上台展示作文赏析.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评价他人作文时,也能提出一些有益的、中肯的意见.这一堂课上得别开生面、趣味盎然.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语文课富有生命和活力,才能使语文课恢复它的本真面目.


语文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更应该是春意盎然、魅力无限的,愿这灵动的语文教学随着春风吹绿大江南北,使学生真正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