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职业教育方式的另类选择

点赞:20889 浏览:944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职业教育研究方式早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学科研究、历史研究、思辨研究等基本类型.文章在反思已有研究方式共同缺失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实地研究方式,并从范式影响的理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论策略、具体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理性建构.

关 键 词:职业教育;实地研究;研究方式

作者简介:喻小琴(1976-),江西九江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66-04

西方职业教育20世纪初被引进到中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其中,关于职业教育研究方式成为了重要的关注内容.

一、职业教育研究方式的基本类型及共同缺失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研究方式上虽然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但职业教育的独特性、综合性与复杂性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方式的差异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职业教育研究方式的基本类型

1.学科研究方式.该研究方式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来进行研究,提出职业教育的特有概念、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等,强调以学科视野、系统思维,对职业教育进行学科规划、建构学科体系、理清学科对象、明确学科特征、形成学科文化.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科系统化,它遵循课程发展的历史逻辑,注重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综合分析,强调对职业教育大系统进行分析.学科研究方式的采纳不仅有利于探索和掌握职业教育规律、对职业教育内部进行合理分工,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职教研究成果等.[1]

2.历史研究方式.该研究方式是将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而采取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注重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评价数据.通过历史研究,不仅有利于完成过去保存下来的相关证据,而且有利于我们在了解职业教育的过去的基础上预测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整体检测设.目前,历史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以至于有研究认为,研究者只是满足于对所研究的职业教育问题的历史进行无限的回溯,而对自己所研究的职业教育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不感兴趣.在这种历史主义研究方法中,表现着对历史起点、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的过分膜拜,研究者们的大脑里装满了未消化的历史知识的硬块.[2]

实地:职业教育方式的另类选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思辨研究方式.该研究方式是以概念操作、抽象推理和逻辑演绎来获得研究结论,认识事物和揭示本质的研究方式,它具有沉思、重思和否思等特征,通常被称为哲学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3]由于思辨研究具有有效地触及现象,深刻把握事物本质等优点,因而被职业教育研究者广泛采纳.有研究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研究中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占60%,定性定量结合研究的占26%,定量研究的占14%,其中定性研究又主要以感悟性思辨分析方法为主.[4]

(二)已有职业教育研究方式的共同缺失

学科研究、历史研究、思辨研究方式,从不同立场、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维度分析,为我们系统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应该认识到,三种研究方式还存在着如下一些共同的缺失:一是职业教育研究方式过于关注职业教育学科建构和历史发展,缺少对职业教育发展实践和实际问题的现实关注.二是三种研究方式中,特别是历史研究方式过于重视二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发放,忽视了对职业教育实地进行现场观察、体验、分享和对话等.有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研究比较重视用“数学说明观点”,这类论文占到40%,使用的数据主要是二手数据,其中定性定量结合研究论文中二手数据占到90%.二手数据主要来源于别人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有关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数据库中的数据.[5]三是思辨研究方式因为过于关注研究者个人的自我思辨,忽略他人观点和职业教育现实存在的丰富性与多重性,从而使研究陷于狭隘的处境.有研究认为,我国目前的职教研究多是思辨和(不严谨的)质性研究,研究者一般针对时弊阐述个人观点和感受,并提出建议.为数不多的量化研究多是简单问卷调查,所用数据处理方法以计算各选项比例为主,采用严格测量技术进行的量化研究还很少,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量表.[6]

二、实地研究方式的概念与特征优势

实地研究又称“现场研究”、“实地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到调查现场,利用参与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信息,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解剖分析的调查研究方式.[7]关于实地研究方式的特征,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阐述:

风笑天认为: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式,实地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作为真实的社会成员和行为者参与到被研究对象的实际社会生活中,通过尽可能全面的、直接的观察和访谈,收集具体、详细的定性资料,依靠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其所得到的各种印象、感觉以及其他资料,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这些现象的历史解释.它具有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研究效度较高,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等优点.[8]

张新平认为:实地研究方式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优势,一是实地研究方式重视研究者亲临“实地”“考古”,重视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对话来获取研究资料,而不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二是实地研究方式十分重视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研究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三是实地研究方式重视从整体的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即强调从事件、行为所依存、发生的背景和个人史的角度来认识研究对象.四是实地研究方式强调从过程和建构的视角来关照和阐释事件及其意义,重视全程地事件,并从存在的角度去捕捉和理解教育现象及其意义.五是实地研究方式有利于将研究的重点从注重构建理论体系和形成严密科学转移到注重探究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来,它明显有别于思辨研究.[9]还有研究者认为:实地研究方式的特征有五个方面:一是能搜集到第一手资料,研究正在发生的现象或行为,以及这些现象或行为发生时的特殊环境和气氛.二是实地研究方式是在一个自然环境里研究人们的行为,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是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研究者更能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情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四是对于非语言行为的研究有着特殊的作用.五是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纵深的考察,从而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和规律.[10]

尽管不同研究者用不同的话语方式阐述了实地研究方式的特征、优势,但是不同的阐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实地研究方式关注了教育实践,以深入教育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教育实践进行重点研究;实地研究方式强调了研究者的全程参与及其对教育现象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实地研究方式重视教育实践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提升;实地研究方式力求对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规律进行挖掘和探索等等.

三、职业教育实地研究方式的理性建构

职业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或手段运用,而是在多重范式影响下的理论建构,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策略,同时还是多种操作方法的共同运用.

职业教育实地研究理论建构的多重范式影响

任何一种研究方式、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某种研究范式的指导,范式是方法论的最高层次.实地研究方式也不例外,它是在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现象学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研究结论,通过研究结论的可重复性总结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并预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解释主义范式(现象学范式)坚持相对主义的本体论,持该范式的研究者认为并不存在纯粹客观的事实,“事实”是主观、多元、复杂和不确定的,它会因为时间、地点和人的差异而呈现不同,是人在一定情境中建构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如何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解读和理解.[11]它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主体形成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的理解、解释和建构以及不同主体通过对话与互动达成共识.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实地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解释主义方法,解释主义范式决定其理论建构.[12]批判理论范式是在批判吸收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在解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同时,通过努力改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异化、压迫和不平等现象,以获得自我解放和社会变革.在三重范式影响下,实地研究方式从最初的描述研究对象发展到试图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以至于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疑、批判和反思.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而细致的调查,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经验性的考察与分析,进而形成一些概括性的结论;而且需要研究者在整理分析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性理解与解读,进而形成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同时,它还需要研究者用一种批判反思的眼光、态度和行为去对待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相似度检测入自己的价值观、主体意识等,以求得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的双重变革和解放.

(二)职业教育实地研究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策略

关于社会科学实地研究的策略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争论,并在对立的争论中形成了走向融合的趋势.定量研究是运用数学、物理等手段来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现象的一种策略,较多地依赖于测量和计算去关注教育现实的普遍规律.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和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和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一直都处于互相对峙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才形成了求同存异的趋势.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在本体论、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分歧,对于研究情景、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逻辑、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结论推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才可以交叉、联合起来完成某项具体的研究.因此,虽然有研究者指出实地研究是一个由经验到理论的归纳过程,即由观察到的社会事实到建构理论的过程.[13]但笔者认为,这种单一研究思维的存在不利于教育管理实地研究的理论建构.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日益复杂化、职业教育问题的多样化,我们必须坚持多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即认识到不管是采用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是研究策略选择的结果,是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需要;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避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局限性的同时注重整合二者的优点.关于实地研究方式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整合问题,费孝通明确说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不矛盾,二者必须结合.首先必须用直接观察方法做好小社区的微型调查.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大面积的问卷和调查,定量分析绝不能离开定性分析.一般来说,定性在前,定量在后,定量里找出了问题,还要回过头来促进定性,用得不好,以偏概全或为计量而计量,盲目地应用数据都反映不了真实情况的.[14]总之,在职业教育实地研究中,我们必须抛弃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方式,而以多元综合的思维来审视、思考职业教育现象,以多元的研究策略去充实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职业教育实践.


(三)职业教育实地研究的多种操作方法

第一,定位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可以从局内人的角度通过直接参与某一教育组织的活动而实现对组织现实的认识、理解和解读,也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认识、理解某一教育组织.从局外人到局内人是研究者研究角色连续体的两端,中间可以是很复杂的角色,笔者根据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活动的深入程度把研究者的角色分为四种:非参与性角色、表面性参与角色、主动参与性角色和无固定的角色.研究者角色定位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依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实际需要而灵活转换自身的角色定位,尽可能多地获得对研究对象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