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调查与

点赞:11504 浏览:458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实现.在大力建设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在对兰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问题就如何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 键 词】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56-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11

一调查背景

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能够逐步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但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化,最重要的条件保障是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早在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就已经明确指出:加强西部地区网络建设和管理、怎么写作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提高西部教育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西部地区初中都拥有计算机教室,小学都有卫星教学收视点;西部学校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和校园网数显著提高.所有中学和有条件的完全小学均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2010年,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也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工作目标和要求.

二调查设计

1调研目标

兰州地处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在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希望通过对兰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的调查,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就如何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教育部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规划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2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主要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展开,涉及基本信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4个维度.学校基本信息的调查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目前兰州市公办学校的整体办学情况,对区域内学校的分布情况以及办学规模进行调查;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调查了解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金额、投资分布以及投资来源等情况,主要是为了厘清现阶段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结构,以期做出优化调整;作为本次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调查的核心,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主要通过对互联网接入情况、校园网建设情况、网络中心建设情况、学校生机比、各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IP宽带系统、各种功能化教室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室终端系统的建设配置情况进行的调查与了解,对比城乡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差异,以期寻找到均衡发展的合理化解决措施;对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情况的调查包括开设情况和任课教师资质情况.如图1所示.

3调研对象及数据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体抽样法,所选择的调研对象为兰州市所辖五区三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所有公办中小学校.调研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开展量化研究.在参照国内有关研究、并在实地走访以及大量访谈的基础上,依据调研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系统设计,编制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各学校校长通过在线调研平台填答问卷.并随时对网络平台数据填答情况进行监控,对于异常数据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保证调研结果的全面、科学、有效.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

在调查中,共收集调查问卷921份,其中有效问卷910份,有效率98.8%.

最后采用SPSS19.0forWindows、Excel201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农村基层学校数量众多,学校办学规模与区域内学校布局结构联系紧密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兰州市农村基层学校(农村教学点、农村完全小学)所占比例最大,占学校总数的61.7%.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完全高中所占的比率较小,分别为16.6%、5.9%、10.5%、2.1%和3.1%.这意味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学校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水平任务还十分艰巨.尤其是对于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村学校来说,首先,让所有的农村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育教学需要经历思想的转变,提高认识,最终得到应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第三,对于农村基层学校师资队伍教育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还需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与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办学规模来看,100人以下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43.2%;101~300人之间的学校占25.6%;规模在301~500人和501~1000人之间的学校分别占6.7%和10%;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以及完全高中这四种类型的学校.学校的办学规模与区域内学校布局结构联系紧密,究其原因是由于甘肃省自2006年起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四个集中”战略,即: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促使区域内的生源、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对区域内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的均衡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2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差异显著,区域内投资分布不均匀且投资来源少,建设主体较为单一

信息化建设投资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经调查发现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城乡投资分布不均匀,投资来源少等现实问题.

如图2所示,占学校总数61.8%的农村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总投资只占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总投资的14.8%,而高级中学和完全高中只占学校总数的5.2%,信息化投资比例却达到了总投资的36.6%.

这说明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城乡间投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经费投资主要集中在县镇一级的高级中学、完全高中、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基层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本身基础较为薄弱,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资源获取、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不及其他类型的学校,更应当投入较多教育经费和资源,但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况且学校自身财力相对有限,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主要靠学校自筹资金来推进教育信息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投资来源方面,上级部门的拨款占总投资来源的69.5%,自筹经费和企业赞助以及项目支持方面的经费来源较少,大部分学校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高级中学、完全高中由于办学规模较大,办公经费相比较为充足,每年可以有一定规模的自筹经费投入到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则完全依赖上级拨款,建设主体过于单一,没有运用市场机制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从市场视角看,教育本身的市场也是非常庞大的.一边是教育信息化庞大的资金投资需求,而另一边是大多数学校主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进行的信息化建设,这必然会引起大多数学校由于缺少经费投入而导致学校硬件环境难以配置或及时更新、教学资源难以得到建设、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调查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基层学校发展尤为落后,存在明显城乡差异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就没有整个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进程.通过调查发现,首先,学校网络总体接入率较高,但是校园网和网络中心建设率普遍较低,网络利用率不高,网络建设效益低下.目前,兰州市中小学共有电信、联通、移动、教育网、铁通以及广电6大接入网络,其中电信网络接入率达到了85.7%,其他5种方式接入率的总和不足15%.如表2所示,全市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共计674所占全市学校总数的74.1%,接入率相对较高.但是农村教学点的网络接入率仅为8.3%,这对于“校校通工程”总体建设目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建有校园网和网络中心的学校比率分别为21.5%和19.5%,总体建设率较低.学校校园网络是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但是部分中小学校目前仅把网络的接入看作教师办公、备课以及业务通讯的载体,并未充分意识到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实现校内以及区域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网络建设效益的低下.部分学校被“重发展、轻效益;重拥有、轻应用”的风气所包围,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的成果只是成为了学校间相互攀比以及校长政绩工程的显现,而没有切切实实的落到应用的层面,这样势必会导致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入硬件导向的误区.

其次,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学生计算机配置率区域性差距明显,学校生机比城乡分布不均衡.经调查兰州市各类中小学学生专用计算机数量占学校计算机配置总数的69.4%,配置比率较高,但是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所拥有的学生专用计算机数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城市中小学学生专用计算机配置比率达到了47.0%,县镇地区为37.0%,而农村基层学校学生专用计算机数量只占学生计算机配置总数的16.0%.通过对学校生机比的调查发现,兰州市中小学平均生机比为1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1.并且不同区域学校之间的生机比又差异明显,如表3所示,农村地区学校平均生机比达18.8:1,其中生机比在30:1以上的学校占农村学校总数的30.8%,并且在农村地区有43%的学校没有配置学生计算机.县镇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平均生机比分别为14:1和12.4:1,这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而且学校生机比主要集中在5:1~14:1之间,这些学校当中没有配置学生专用计算机的学校只占3.7%,相比之下,农村没有配置学生计算机的学校比城镇多11倍以上.

由此可见,区域内基础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硬件配置区域间差距明显,农村地区较差的计算机硬件环境进一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掌握知识学习的技能的发展受到制约,学生无法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教学资源,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提升,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从表4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IP宽带系统以及功能化教室的建设的比例分别为42.1%、60.3%和8.8%.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完全高中、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乡镇中心小学这5种类型的学校,农村教学点建设率不足3%.由于卫星IP宽带系统是在农远工程实施的2003-2007年建成.所以数据显示除了集中在城镇的完全高中和高级中学配置率较低外,其余各类型学校配置率相对较高.在功能化教室建设方面,兰州市各类公办中小学各种功能化教室的配置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完全高中和高级中学这两类学校.功能化教室能够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是新一轮教学改革重要的演兵场.但是,就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功能化教室的建设还不能够满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知识、自主建构知识的需要.同时,也对教师借助信息化环境探索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第三,自2008年以后,教室终端系统配置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更多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液晶电视、视频会议系统等进入学校.其中,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配置是近些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调查显示,这两种系统的配置率较低,如图3所示,多媒体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在各类型学校配置率的总和均不超过50%.教学点的多媒体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的配置率分别为0.2%和0%,处于所有类型学校中的最低水平.由此可见,教室终端系统的配置数量还不能满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求,阻碍了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已普遍开设,但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对口”教师欠缺,并且分布不均匀

兰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有80.7%的学校达到部分开设或按照国家要求全部开设的水平,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不同类型学校开设情况差异明显.如图4所示,除了农村教学点以外,80.0%以上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要求达到部分开设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然而,还有88.9%的教学点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总体来说,城市学校信息技术开设情况好于县镇学校,县镇学校好于农村学校.

学校能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各类制约因素很多,其中计算机数量和专业对口教师因素最为关键.经调查发现,各学校普遍缺乏计算机专业或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专业对口”教师,70.8%的学校没有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对口”教师.在拥有“专业对口”教师的学校中,只有1名“专业对口”教师的学校占643%,约35%的学校拥有2名及以上的专业对口教师.从图5可以看出,“专业对口”教师分布明显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完全高中和高级中学两类学校.除了75.0%以上的完全高中和高级中学有2个及以上的信息技术“专业对口”教师外,其余类型的学校“专业对口”教师较为欠缺.

四对策与建议

1制定分层次建设标准,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四化同步”的建设目标,并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应当以此为契机,借助信息化缩小区域内、城乡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以此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就区域内来说,继续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结合区域内、城乡间中小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分层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标准的制定应以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规模为主要区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配备、网络接入以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层面拟定相适合的标准细则,并对各类型学校建设所需费用制定预算,根据学校类型的差异划分资金投资来源的承担比例,为区域内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做出导向.并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保证信息化环境的建设符合标准的要求.这样既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在标准的指导下规范化的开展信息化建设,避免由于硬件的重复建设或者盲目建设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且也有利于各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对信息化环境建设资金的预算、投入与使用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使用机制,从资金预算、资金来源比例分配、环境建设以及验收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通过标准的制定,可以为各个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这样一来就能够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同时也兼顾城乡之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2制定统一的经费管理政策,拓宽信息化建设投资来源

资金投入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分配使用制度.合理分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经费比例,同时需加强对经费的管理,关注建设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经费、软件资源建设经费、教师培训经费以及管理维护经费之间的协调分配等,从制度上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资金主要包括了信息化环境的基本建设费用、信息化环境维护运营和管理经费这两个主要方面.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应由省、市(州)、学校按不同比例共同出资,并由县(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经费进行统筹管理.信息化环境维护运营和管理经费,是信息化环境建设完成以后,为了使它正常运行以及经常性的管理维护费用,它可能包括硬件环境消耗的电费,软件费用,以及人员维护费用等.这一部分经费的管理及使用应以县(区)为主.这样通过省财政拨付一部分、市(州)财政配套一部分、县(区)财政补贴一部分、学校自筹一部分,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经费的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具体的出资比例应该依据学校类型及规模来制定,但是要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力度.

在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调动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来,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应用、怎么写作驱动”的建设模式.并充分应用政府财政拨款和各种慈善事业项目投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推进,逐步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学校应当转变“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的传统建设方式,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由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采用“竞争提供、政府准入、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优势互补的格局.

3建立资源建设保障机制,推进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教育信息化,硬件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任务,而资源的建设尤其是优质资源的建设才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瓶颈”所在.目前,很多的学校只是将硬件环境的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任务来完成,而忽略了资源的建设工作.一方面造成了“车中货少,货中精品少”的现象,资源的建设严重滞后于硬件的建设,从而使硬件或闲置、或废弃,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风气的突兀.

兰州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资源的建设相对滞后,在初期以引进发达地区优质资源为主,近年来才逐步开始尝试区域化的优质、特色资源建设.研究认为,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规范化、优质化的发展,需要建立省、市、县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保障机制.总体目标是为了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区域内所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可以依托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首先,需要统筹区域内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成果,将各学校在建或者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资源纳入到资源体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将相对独立的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以支持区域内、校际间资源成果的共享.其次,需要制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标准应对资源建设方式、资源类型、质量等指标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以确保资源的建设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建设标准的制定必须依据区域内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现状并结合各县(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和科研的不同需求.在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利用市、县(区)的优势相互补充,合作建设.对于区域内的教师或学校,县一级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鼓励教师开发校级优秀资源的政策,并实现优秀资源的共享.县(校)级优质资源能够上升为市、省级资源,与现有资源实现补充和融合,形成资源的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省一级主管部门应对资源的建设规划进行统一协调,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而且还可以节约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

4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覆盖面

信息技术课程能否开设以及开设质量的好与差,都有赖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吸引高校信息化相关学科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和学校工作,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培训、考试等方式获得信息技术从业资格等方式,促进专业对口教师逐步向农村地区学校渗透,尤其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对口教师的配置和拥有率.借助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工作,充分利用所配发的数字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利用数字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利用数字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以此来保证没有“专业对口”教师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出率.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以及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还应该扩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在区域内针对所有中小学任课教师,借助当前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成果,开展以远程培训、集中面授式培训以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系统的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的水平,以此来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五结语

在我国这样一个教育事业大国,发展教育信息化这样一个资金投入达数百亿、惠及数亿人口、覆盖城乡各个学校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教育界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共同努力不断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建设与应用同步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

当然,在发展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下来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层面的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对建设与应用过程的统筹监管,努力提升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应用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层次,从而引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