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大赛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点赞:6056 浏览:194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戏剧大赛是大学“第二课堂”中重要的学生实践活动之一,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知识和批评理论运用于他们的戏剧实践当中,丰富和加深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阐释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大地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本文拟结合高校学生戏剧大赛的实例,并从戏剧大赛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处理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戏剧大赛活动对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戏剧大赛第二课堂英美文学人文素质

现当代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经过多年的讨论,高校教育研究者就其内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不仅包括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也要熟悉国外与上述领域相关的人文知识,学会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辨析种种差异,培养必要的批评阐释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不同的信念、风俗惯例中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性中的自然情感,形塑自己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世界观”[1].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英美文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主渠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毕竟受制于课堂和课时,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积极地开辟“第二课堂”就显得尤为必要.高校的戏剧大赛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深化他们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戏剧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本文拟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戏剧大赛的具体事例,分出戏剧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处理两个方面,来谈谈戏剧大赛活动对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人物的塑造

一个戏剧演出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部剧是否给观众留下了几个深刻印象的人物.我国著名的剧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儿”[2].著名文艺评论家张炯也表达过类似的话:“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既关系到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也关系到作品艺术魅力的强弱”[3].的确,戏剧的魅力在于它能为读者和观众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了一个个在舞台上的有生命、有灵魂的人.因此,如何基于戏剧文学作品,塑造好戏剧人物形象,就成了指导老师和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塑造好人物形象需要采取很多方法和途径,譬如通过增强戏剧表演的行动性,通过人物的性格对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通过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等等,这里只讨论一下增加戏剧表演的行动性和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两方面.

众所周知,戏剧是语言的艺术,但同时它也是行动的艺术.亚里斯多德曾说:“悲剧是摹仿高尚人的行动”,“喜剧是摹仿低劣的人的行动”[4],古希腊的另一位戏剧理论家也指出戏剧作品是“直接表现为行动的诗”[5].总之,戏剧就是对于行动的摹仿.没有了戏剧人物的动作性,戏剧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在高校的戏剧表演中,学生们往往没有注意到戏剧作品这一鲜明的特点,而没有赋予人物的塑造以一定的动作性,台上的单个人物或人物之间的过多的台词往往让观众感到乏味,影响了戏剧表演的生动性.譬如易卜生的《海上夫人》是学生比较偏爱改编的一出戏.剧中的主人公有一段回忆少女时代的自由奔放地在海边嬉戏的台词.学生开始在排练时,让女主角艾丽达向仆人冗长地讲述这段浪漫岁月,但是舞台效果并不是很好.指导老师就给参演的学生讲解戏剧的动作性的特点,建议这一段台词可以动作化.同学们的思路一下子被转到了新方向,他们很快就拿出方案,让艾丽达讲述时通过其陶醉的面部深情,激动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摆脱家庭樊笼,走向自由生活的向往.指导老师又鼓励他们继续改进方案.开动脑筋后,同学们又拿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案,即在主人公回忆少女时代时,在舞台的另一角设一并置的空间,让少女时代的艾丽达穿上洁白的连衣裙飘逸地跳舞,同时伴以海鸥在大海上空鸣叫的声响,并让舞台黯淡下来,只让一束追光灯打在翩翩起舞的艾丽达身上,这样的改动使得回忆性的讲述部分与舞蹈相映生辉,有效地实现了回忆的台词部分的动作化.在最后的演出中,这一部分创造了非常唯美的浪漫境界,让观众得到了令人愉悦的视觉美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艾丽达婚姻生活中追求自由的内心憧憬.

另外,在戏剧表演中,人物的性格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并非单一化的,其原因正像一位评论者所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因为先天的因素如血型、气质、心理特征和后天因素如时代、地位、环境、教养和社会经历和人生遭遇产生复杂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6].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必然会在戏剧表演中得到一定的反映.但是学生在表演时,往往并没有认识戏剧人物的矛盾性,只会将在初次阅读原作中建立起来的对于人物某一性格层面的认识像标签一样贴在戏剧人物身上.譬如学生改编的古希腊悲剧《希波吕托斯》中的女主角是斐多拉.扮演这一女主角的学生,起初只是片面地认为是一位在其狂热的,之爱中丧失了理智的女性人物,因此在表演中着意过多地表现其疯狂之处,而没有注意这一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指导教师就引导她阅读一些戏剧理论有关人物性格塑造的书籍,理解戏剧人物的复杂性,让她慢慢从这一女主人公与其他人物譬如国王忒修斯和希波吕托斯所形成的矛盾冲突中去理解这一人物理智和的不同性格侧面.经过指导老师的指点,再加上这位女主角反复阅读原作和细心揣摩,她逐渐加深了对于这一角色的理解,开始认识到斐多拉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人物.一方面她为驱使,对于继子有难以控制的之爱;但另一方面,她也是一位家养良好的贵族,有在家庭中形成的良心、道德感和荣誉感,有其理性的一面,尽管对于丈夫的情感虽然不是忠诚的爱恋,但是她还是出于道德的考虑在丈夫面前表现出尊敬和忠诚于丈夫,只是最终因为她限于良心和无法控制的中而不能自拔,斐多拉走向了自我戕灭.理解了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后,这位学生终于凭借其细腻地塑造了这一人物,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这不仅是对她在角色揣摩和理解上付出的努力给予了认可,另一方面也标志着通过这一戏剧大赛她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理解的加深.二.情节的处理


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情节被定义为是对于“行动的模仿”[7].英国现代作家福斯特则以一种对比的方式将情节与故事做了区分:“故事是叙述顺序安排的事情.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不过重点是放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因为悲伤也死了’,这是一段情节.时间的顺序保持不变,但是因果关系的意识使得时间顺序意识显得暗淡了”[8].对于戏剧文学作品,尤其注意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这些一定戏剧场景中蕴含了多重剧烈的戏剧性冲突.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情节包括了开端、发展、和结局等组成部分,包含一个情节主线,但是大的戏剧作品,其情节线非单线,而是复线.如此,不同的情节线中往往有主次轻重的差别.在戏剧大赛中,学生在剧本的改编和排练中,在情节的处理上都会遇到不少的麻烦和困难.这里仅讨论培养戏剧情节意识,梳理情节线和处理戏剧冲突两个方面.

戏剧情节讲究情节线中的不同纽结点之间形成一定的因果联系,要符合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必然律和可能律,因为这些体现了戏剧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在高校的戏剧大赛中,在学生改编环节和排练环节,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他们未形成明晰的情节意识,还没有理解情节这一概念,在改编删减剧本时,对于剧情的取舍表现出一定的任意性,导致戏剧表演前后场失去因果联系,因而不符合生活逻辑,观众在观赏剧目时也会对于某些场景,行为、事件和冲突感到莫名其妙.譬如本·琼森的《福尔蓬奈》又名《狐狸》是学生们曾经改编的一个剧目.此剧以讽刺意大利的威尼斯“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为主题,揭露了刚刚崛起的商人阶层的狡诈和贪婪.在戏中有一处场景,考维诺没等福尔蓬奈的仆人莫斯卡传召就带着自己的妻子来拜访狐狸.莫斯卡只好安排伯纳利奥先到房间里.西利亚被自己不情愿地送给狐狸之后,被拖进伯纳利奥的房间,狐狸用财富引诱西利亚不成,于是想要暴力解决.在表现这一纽结点时,学生没有明晰的情节意识,在此场景之前没有任何的铺垫的情况下,就遽然插入这一场景,结果对于为何考维诺会主动自己美丽的妻子这一让人匪夷所思的情节,观众们感到迷惑不解.初排中指导教师作为观众很快向学生指出这一不太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点,要求他们考虑到情节各环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指导老师的点拨后,学生们加进了该场景之前考维诺软硬兼施地劝服妻子的部分,而且通过空间并置的方式将其和狐狸和莫斯卡的对话一起呈现在舞台.在最后的演出中,观众们很容易地就抓住了情节的纽结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较好地理解了情节线.

戏剧大赛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除此以外,戏剧情节的处理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梳理好有主要戏剧冲突构成的情节主线.戏剧的灵魂在于冲突.一出戏本质上就是在表现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中的冲突越是尖锐激烈,戏剧性也就越强.剧本的创作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冲突的技巧.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曾在其名著《剧作法》中曾说过:“戏剧建筑的最大秘密的最大部分就在于一个词—紧张,而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就在于产生、维持、悬置、加剧和解除紧张”[9].这里的“紧张”就是指冲突.在戏剧大赛中,学生对于这一点往往认识不足,在戏剧表演中对于冲突的把握缺乏分寸,也未能理解其各个层次,因而很难在演出中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譬如尤金·奥尼尔的剧本《榆树下的》曾经被学生搬上舞台,这是一出充满戏剧冲突的好戏.剧中几乎每个人物之间都存在或是因财产或是因产生的矛盾冲突,不同戏剧场景中的冲突构成了情节链.该剧涉及较多的情节线,学生开始在改编时因为不分主次,梳理不出情节主线,在排练时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观众都感到情节主线不明,各场面之间散乱,没有重点,而本应该加以凸显的人物冲突戏也没有表演好.指导老师就建议同学们将人物之间的冲突集中在卡伯特、爱碧和埃本三人之间,以他们的矛盾关系的发展作为情节主线,而其他次要人物的矛盾关系淡化处理.这样的情节处理既保证了该剧的情节主线,保证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能得以展开,而学生们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处理戏剧情节中的主次轻重的关系和需要表现的重要戏剧冲突.

在学生戏剧表演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对于一些戏剧场景的矛盾冲突理解不深,因此在表演中往往表演不够细腻.《榆树下的》中埃本母亲的客厅中爱碧引诱埃本的场景中,学生们在初次排练时往往只注意到年轻的爱碧如何去埃本,而对这出戏中所蕴含的多层次的矛盾冲突理解不深.指导老师就及时地给学生讲戏,要求他们在理解引诱场面隐含的多重戏剧冲突.一方面,埃本和爱碧存在争夺财产,争夺卡伯特庄园产生的矛盾冲突.埃本想要将本属于母亲的庄园据为己有,而爱碧也想继承这一财产,因此在表演中要意识到在他们的调情引诱之下隐藏的这一矛盾冲突.不仅如此,指导老师还建议学生要理解,埃本和爱碧各自人格自我的不同层面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埃本本能地受爱碧的引诱而难以遏制自己的,但是母亲弥散于客厅的鬼魂又提醒他不要受面前的女人的引诱而失去财产;而爱碧也是人格分裂的女人,一方面她难以抵制自己对于埃本的,一方面有碍于自己在家庭关系中还是埃本的继母,因此她的内心也同样受着两股力量的撕扯.在老师的指点下,在理解了这一场景中人物之间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之后,学生男女主角终于在最后的演出中以细腻的表演呈现这一场具有高度的戏剧性的场景,得到了评委老师和其他观众的一致好评,而他们在通过自己的表演深入理解了冲突对于戏剧文学作品的意义.

的确,戏剧大赛对于英美文学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英美文学教育的空间,发挥了课堂教学所难以替代的作用.其一,学生们在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加深了对于中外戏剧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观察、感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其二,戏剧大赛帮助学生积累了宝贵的舞台实践经验和培养了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和鉴赏的意识,也将积极地反馈于高校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丰富和深化包含戏剧和其他体裁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因此戏剧大赛不仅对于英美文学的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让学生有了宝贵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本论文是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戏剧大赛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教’与‘学’的双重促进作用”(项目编号:GWJYYB11001)的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