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战略定位新探

点赞:5042 浏览:184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已引起有关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则早已从不同侧面切中这一对范畴.而处于宏观战略层面的职业教育战略定位则长期以来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主要负责人的讲话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为晴雨表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相关讲话、文件会与相关学术研究发生耦合,从某一侧面展示我国国民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和实践真理的过程,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揭示了职业教育战略定位的新动向,表达出清晰的理性思考和战略思维,并显现出党和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领导方式转变”的深刻内涵.这将深刻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势,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驱动和改革发展.

关 键 词职业教育;战略定位;指示;创新驱动;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28-0011-08

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在我国,处于宏观战略层面的职业教育定位长期以来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主要负责人的指示、讲话及相关法规、文件为晴雨表持续发生变化.笔者试通过对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以下简称“指示”)为切入点,对职业教育的战略新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一、“指示”及其彰显的职业教育战略定位新思路

(一)“指示”的重要特点和内容

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与往次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为总书记和我国国家元首的同志,避开了以往领导人出席会议发表讲话的方式,在会议召开之前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书面指示,显现出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领导方式转变”的深刻内涵.

职业教育战略定位新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职业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就各种媒体公开报道的文字来看,“指示”的内容如下:首先,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其次,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第三,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1].

(二)“指示”所彰显的职业教育战略定位新思路

1.在两大体系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

与所有社会事物一样,职业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它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就成为对其进行正确战略定位的关键所在.其实这一点在《职业教育法》的第二章“职业教育体系”中已经有所提示(该章提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相关概念),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2]和有关文件、讲话在起草过程中的“部门”特征,这种定位往往会呈现出不够清晰、不够准确的缺陷.如,温家宝总理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3]重点讲“职业学校教育”,把职业教育界定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范畴之内.指示则超越了这种局限,在尊重职业教育“跨界”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从而在两大社会体系的“跨界”范畴中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科学合理、更为精准的战略定位.

2.将职业教育与受教育者的成功成才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之初起,就与就业、民生、经济发展等社会现实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而与“成功”“成才”乃至“人生出彩”则似乎分道扬镳.这一点,从上世纪初民国初年(1911年)陆费逵先生在《世界教育状况》序言中所说的“吾国今日,亟宜注意者有三:国民教育,一也;职业教育,二也;人才教育,三也.国民程度之高下,恃国民教育;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而国势之隆盛,厥惟人才教育”[4]起,始终是一种得到政府和民众广泛认同的社会主流意识.甚至到了本世纪,在一段时间之内,“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也一度成为政府要员的明确言论和各类媒体的报道热点.其间学术界虽然也提出过一些不同观点,但是这种观点一直处于“主流意识”之外.而按照“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去推延,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很难做到科学合理,甚至会危及教育公平:几十年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都被设计成单纯的“就业教育”“终结性教育”,既不与上下相邻层次的同类教育衔接,也不与不同类型的教育沟通,只与用人单位发生联系,致使受教育者在本该属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教育通道上步履维艰.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就业是民生之本,各类受教育者都应当平等享受这种权利,把职业教育直接当作“就业教育”,也就有意无意排斥了其他类型教育受教育者也应当平等享受的这种权利,这也是与法理不容的.再则,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实际上也就默认了当下仍然隐性存在的不合理“教育分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所以只能面向就业市场,其“终结性教育”的设计合情合理;与之相对的既成事实是“普通教育就是升学教育”,其“应试教育”的支柱地位也无需再改变,因而“应试教育”的继续存在也无可厚非.这样的“教育分工”无论对于职业教育还是对于普通教育来说都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的,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指示”则超越了这种局限,其在充分尊重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将职业教育与受教育者的成功成才有机统一起来,强调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这里,原来被定义为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就业”只是其“重要职责”的一部分,排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之后,与“创业”并列,处于“被促进”之列.这种超越无疑是巨大的,堪称是一种大手笔的“时空位移”,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由此而跃升了多个层级.而其关于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论断,更是对传统主要以层次论人才的陈腐人才观的重大突破,使类型层次纵横交错、可以精准定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人才观凸显端倪.3.将发展职业教育与优化社会环境、更新思想观念、改进时代风尚结合起来

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但是受传统和现实种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这些方面的诸多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在用人制度方面,在人才观、价值观、社会风尚方面,都有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尊重的是知识型人才,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己任的普通教育也因此而倍受人们的偏爱.而职业教育由于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之外的各种应用型、操作型人才为己任,注重技能培养,则受到人们的普遍轻视,致使其所致力培养的各种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十分不利,想要“人生出彩”更是实属不易.这里既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有现实教育体制、社会体制中不合理因素的制约.为改变这种情况,“指示”特别提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一种代表国家意志的庄重宣告,也是对相关领域发出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信号.

4.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由于“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势将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基石.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其做大、做强、做精.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需要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但是,从各种迹象来看,目前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格局中,其位置还不够突出.仅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二级机构的设置来看,就可见端倪:职业教育全都同成人教育摆在一起,不仅“纯度”不够,而且同级机构众多,位置很不突出.以教育部而论,司局级机构达到27个,主管职业教育的机构仅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一个,而且还要兼管成人教育[5],以这样单薄的机构来肩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任,显然力不从心.根据指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相关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体制、运行机制,都应当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二、“指示”与相关学术探索的观念耦合和创新超越

(一)“指示”与相关学术探索的观念耦合

世纪之交以来,随着《职业教育法》的颁行,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空前活跃,在教育学术期刊中,职教期刊异军突起,涌现出一些名刊大刊;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更使职业教育学术研究形成广泛的影响.与此相应,党政高层的学术关注也明显提高,耦合度迅速增长.其中有些耦合是语词方面的,表现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语词;有些耦合则是观念方面的,在观点和理念方面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倾向.两种耦合反映出学术关注深度的差异.而“指示”与世纪之交以来渐次形成的“体系研究”系列论文在观念上有较多的耦合.

“体系研究”系列论文导源于对《职业教育法》关于“职业教育体系”表述的研究,随后扩展到关于“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研究中形成较为完整的观念体系.在2002年11月代表第十五届委员会向十六大所作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以下简称《十六大报告》)公开发表、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教育科学命题之前的早期研究中,该系列论文根据社会分工的历史法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编制的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人才类型四分法,将全社会的人才分为知识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技能―知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种基本类型,并指出,“如果说传统普通教育只是培养知识型人才的话,那么,以学以致用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显然是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以外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技能―知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各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这可以说是它的基本特性”[6];认为“职业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学历层次必须服从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规范”[7];现代教育和考试制度的职能不同于封建社会单一的选拔官吏,它要面向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全面需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有各种不同的学校体系和相应的考试选拔制度[8];并提出“更新观念,营造有利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文化环境”“改革不到位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强力推进社会用工制度改革”等对策建议,主张“坚决克服传统观念中‘重文轻技’、‘重道轻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书做官’等落后陈腐观念,树立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人才观、价值观;充分认识各类职业人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作用;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9].在《十六大报告》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目标和命题之后的后期研究中,该系列论文论证了“国民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的概念、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结构[10],针对教育部门负责人所主张的“发展包容性”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即认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包容在现有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之中,主张用发展现有教育的办法推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自然形成),亦即所谓“分三步走,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从现在起到2005年,要巩固‘两基’的成果,打好‘普九’攻坚战,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到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提出了“改革创建性”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目标,认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国民教育体系而言的,它应当具有全面性、普遍性、开放性特征,能够解决传统国民教育体系无法解决的难点、盲点问题,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多样性”[12];针对长期以来教育领域技能研究弱化和技能培养不严谨、不系统,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畅的现象,对技能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提出了技能分类新的标准和分类结果,强调“作为国民素质的一个核心要素,技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技能的培养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要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从基础抓起,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重视技能的培养,将其放在与知识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切实实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普遍提高我国学生的技能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特定技能的连续性[13].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调研和征求意见过程中,针对《公开征求意见稿》中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目标虚化的问题[14],主张将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编制《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通过《教育规划纲要》实现“改革创建性”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目标[15][16];针对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跨界”特征的纷繁议论,认为就社会体系建设类别而言,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并不复杂,主要是横跨两大社会体系,即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17],接近描述出其两大上位体系.通过分析比照,可以看出,尽管两者在时空顺序、要点安排上有很大差异,但是在观念上却有相当程度的耦合.

(二)“指示”对相关学术探索的创新超越

学术研究的真谛在于探索和发现真理,这一过程是十分艰难曲折的,其间不免有许多失误、迷茫.所以对于国家战略而言,学术研究的主要职能在于提供真实可信的研究成果,供高层决策采用或借鉴.在我国,党政高层应当在对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的采用、借鉴过程中体现出站位于宏观战略高度的创造性智慧,从国家层面将我国国民在特定领域探索和实践真理的过程向前推进.而在这一方面,指示做出了范例.

1.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充分到位而精准

“体系研究”系列论文虽然发端于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并且自然延展到国民教育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还提出了“改革创建性”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但是由于作者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在具体表述中,也出现了定位不能充分到位、不够准确合理的缺陷.如,该系列论文虽然认为职业教育横跨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两大体系,隐含着是两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语义,但是面对“发展包容性”目标已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和广泛共识的局面,面对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被“提前建成”的话语环境(2005年温家宝总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直接将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18],2008年在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的有关讲话中明确出现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的说法[19],而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以此为口径,不提“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问题,而提“继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问题[20]),“体系研究”系列论文的相关篇章[21]也不禁把“国民教育体系”说成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并且在表述中还以国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名称将另一大体系说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的说法近似准确,但是缺少“开发”的词语搭配,表意还未完全到位;而“社会保障体系”显然不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这些表述显然不是充分到位、准确精炼的说法,也是不符合作者自己所主张的“改革创建性”目标的.而指示则超越这种局限性,它简洁明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与其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论断相呼应,提示我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尚且“正在路上”,处于其上位、有待其建设成果来奠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2.在更高层面将职业教育与广大受教育者的成功成才统一起来

“体系研究”系列论文的观点虽然突破了传统普通教育体制下只注重培养知识型人才、人才类型单一化的局限,论证了职业教育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功能,但是广度仍有局限,未能涉及到“广大青年”、“人人”、“每个人”的成才成功机会、环境等深广领域,因此境界还不够高、不够广.而“指示”则超越这种局限性,它在更高层面将职业教育与广大受教育者的成功成才统一起来,强调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些论断不仅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将教育公平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在应试教育体制机制之下,“教育公平”始终被限制在仅仅面向普通教育的学生的低级层面、狭隘境界,有关部门长期用选拔知识型人才标准来选拔各级各类生源,致使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学生的成长发展通道畅行无阻,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求学深造则艰辛倍尝,即使是属于自己的通道(如中高职衔接、专升本等),也被限制在5%的极小比例之内.对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育待遇是何等不公,平等受教育的环境和机会又是何等宝贵.而有关部门及其相应的宣传机器长期以来却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这就是教育公平,稍一改动就是破坏教育教育公平,以此论误导国人,维持“应试教育”的体制不变.致使以高考指挥棒为支柱的教育考试制度几十年不变,各种改革进展缓慢.指示击破了这种局面,打开了新的观念境界.可以想见,指示精神一旦得到贯彻,“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含有充满人性化设计思想的一座座人才成长立交桥的现代教育大通道将会展现在国人面前,“条条大道通成长”“学海处处可荡舟”的现代国民教育环境被营造出来[22].由此,现代教育的阳光将会普照我国每一个青少年儿童、每一个受教育者,无论他接受的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他选择的是知识型人才的成长道路,还是知识―技能型人才、技能―知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道路.

3.将优化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提升到新的境界

百余年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除了教育的自身因素之外,还有不利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体系研究”系列论文虽然又多有剖析,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中落后陈腐观念有所批判、对于社会主义新观念有所提倡,但是总体看来,境界还不够高、不够新,没有说出有足够分量的话语.而“指示”则超越这种局限性,它鲜明提出了“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的要求,为职业教育所致力培养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开拓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将优化发展职业教育社会环境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提出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的创造性论断,昭示着我国社会主义人才观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联系30多年前,同志面对十年动乱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毁灭性破坏后刚刚恢复时期,知识分子极为短缺、青黄不接的局面所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可以看出,“指示”中的这些论断反映了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人才观方面的重大变化.因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仅了解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也了解到其他各类人才(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的不可或缺;不仅了解到知识的重要,而且了解到作为国民素质另一种核心要素的技能同样重要,了解到各类人才都是我国社会中地位平等的劳动者,他们的创造性贡献都将同样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尊重乃至奖励表彰.由此,一个划时代的人才观口号也将呼之欲出,这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4.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之中

教育是百年大计.作为现代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职业教育同样是这样.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长期的规划.对于这一点,“体系研究”系列论文虽然也有所论述,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短期行为有所批判[23],并将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纳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目标中进行整体设计[24],但主要局限在2020年的范围之内,缺少更长远的考虑.而指示则超越这种局限性,它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这实际上是在要求和地方在更长远的战略目标期内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持续给力、永不松懈.职业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确实十分需要这样工作作风,唯有如此,才能把远大目标同脚踏实地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事业、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向前推进.

三、“指示”所彰显的我国职业教育战略定位新动向

(一)更加重视体系建设和系统性发展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高度的理性思考和正确的战略思维.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种问题错综交织、盘根错节,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唯有立足全局、系统思考、精确设计、强力推进,才能够系统、全面、标本兼治地解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职业教育处在这样一项事业之中,它的改革发展与之息息相关.指示在这方面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它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宏观战略定位,并号召“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要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体系建设,不仅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且要切实推进其上位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建设,使之协调推进,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人力资源开发事业这两个社会体系建设的中坚环节在有机互动中得到系统性的推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人才后援.

(二)切实关注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成长和成功

以往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职业教育的外在需要性,强调这种教育是经济建设非常需要的(有时甚至直接与工厂的生产联系起来),后来推延到国家需要、社会需求,强调受教育者要具有“螺丝钉精神”,与职业岗位严格匹配;对于受教育者也总是强调接受了这种教育就可以就业,解决吃饭问题,而很少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长、发展和成功、成才.仿佛这一大群孩子没有或不应该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因而没有或不应该有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进一步上升和发展的平台.各种教育设计基本上都以此为思路,各类职业教育都以“就业”为正途,各类升学途径都是“毛渠”,微不足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设计和安排对于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极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指示”则在这方面发出了一个强烈的改革信号,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的意志是要让职业教育的广大受教育者在成长上由走崎岖小径转向广阔通途,从而在人生和事业发展中能够与同在蓝天下的其他伙伴一样出彩.

(三)努力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社会文化环境是十分不利.在这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陈腐观念不容忽视,而社会现实中宣传门、公众舆论的导向也存在严重问题.一谈到教育,总是首先并持续关注在课堂上苦读的普通教育学生,而很少关注在实践中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职业教育学生;一谈到优秀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普通中小学中“学习好”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高考状元”,对于职业教育的广大学生很少关注;一谈到名校,要么提著名普通中学,要么提著名文理科综合大学,很少提及职业院校;一些名人在成功后往往对自己在职业院校、职业(专业)培训机构的重要学习生活经历避而不谈,而只提后来在某名校学习的经历.等等.这些倾向值得严重关注.如果说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陈腐观念是“源”的话,那么这些现实中的严重现象就是“流”.“溯源”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治流”更为迫切.“指示”在这方面发出了一个强烈的改革信号,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各有关方面认真行动起来,高度注意宣传舆论的导向问题,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观、荣辱观的高度来看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改进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只能助力,不能懈怠,更不能倒行逆施.

(四)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自身建设

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有赖于外部的良好环境,更有赖于自身的成长发展.所以,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自身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指示”多处强调职业教育的自身建设,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牢牢把握怎么写作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这些指示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启示职业教育战线的办学者、施教者、管理者和广大受教育者(特别是前两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致力于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5].百余年来,从黄炎培及其所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蒙开拓、高倡力行,到新中国老一辈职业教育家严雪怡及其群体在半个多世纪中对职业技术教育筚路蓝缕、坚持不懈的实践创造、理论探索,再到改革开放至今无数职教同仁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中的艰苦创业、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成为一条绵亘不绝的精神脉络、一条生命线.如今,职业教育的阵容空前强大、发展环境空前优越,这种精神财富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激发起职业教育内生发展的强大动力[26],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速发展、磅礴前进.(五)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在各级党政部门工作中的位置

在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党政部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代教育观来看,党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指示”,这就是最需要改建的地方是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在各级党政部门工作中的位置,从而更好地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日常工作机构的设置中体现出来.如前所述,在教育部的27个司局机构中,仅有半个司局负责职业教育,其余司局都主要围绕着普通教育转,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对普通教育受教育者的关注和维护无微不至,而对于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关注和维护则微乎其微的局面.所以,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在各级党政部门工作中的位置,各级党政部门工作机构的相应改革是题中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指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党政最高层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这是在长期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学术关注中所作出的重要指示,它表达出清晰的理性思考和战略思维,在对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的采用、借鉴过程中体现出站位于宏观战略高度的创造性智慧,从国家层面将我国国民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和实践真理的过程有力向前推进.它揭示了职业教育战略定位的新动向,将深刻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