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游戏素养的理想期待与培育(上)

点赞:16853 浏览:722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1-

【编者视角】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基本方式,游戏素养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都对"游戏"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需要幼儿教师以游戏为路径,在游戏中解读幼儿心灵,走进幼儿内心,在师幼心灵的辉映中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优化游戏的成长功能,提升基于幼儿心灵的游戏素养,这就是幼儿教师游戏素养的理想期待.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基于幼儿心灵的游戏素养,实现师幼的心灵辉映,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探索出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本刊从幼儿园的组织化推进与教师个案等视角,分上下两期刊载其经验,以飨读者.

辉映幼儿心灵幼儿教师游戏素养的理想期待

●余琳

游戏中的师幼心灵辉映,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心心相印”,无需幼儿多言,一个动作,一个神情,教师就能心领神会,知晓幼儿的学习需要与心理诉求;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读懂老师的支持行为,主动回应和积极接纳.师幼双方在心灵的默契中相互感受、彼此牵引、共同成长.游戏成了心灵对话的舞台,共同绽放着成长的智慧与精彩.


一、幼儿教师游戏素养的内核:在心灵辉映中提升游戏的成长价值

游戏之于教师是教育,之于幼儿是发展.心灵与精神是人类成长的基石,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精神的丰富与心灵的充盈.幼儿教师要提升游戏的成长价值,需要提高与幼儿心灵辉映的素养,这一素养主要包含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一)辉映心灵的基础:解读游戏现场的幼儿“需要”

只有读懂幼儿在特定游戏中的特定需要,才能在游戏中辉映幼儿心灵,增加游戏活动的成长价值.因此,幼儿教师在游戏中辉映幼儿心灵的基础性素养,是在游戏现场解读幼儿的“临时性”需要,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游戏的意识与能力.

阳光明媚的下午,小班的谢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户外活动.孩子们自发地玩起了“踩影子”游戏.苗苗却一动不动地盯着自己的影子,老师仔细观察后,发现她原来是对着影子在做各种表情:一会儿撅嘴巴、一会儿笑嘻嘻,一会儿叉着腰做出生气的样子等老师懂了,苗苗的影子是有表情的.老师找来粉笔画了有喜、怒、哀、乐四个表情的影子.苗苗发现后,脸上流露出无以言表的喜悦,冲着老师开心地笑了笑,便向同伴高呼:“影子有表情喽!”孩子们都参与到影子表情游戏中,刚开始,孩子们只是对着相应的影子做表情,后来又加入了各种身体动作,就这样兴致勃勃地玩了一个下午还意犹未尽.

这位老师对孩子内心需求的专业解读,以及由此推进的游戏,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辉映了孩子的心灵,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和对表情的感受.

(二)心灵辉映的核心:支持层级递进的“幼儿游戏”

幼儿成长的线索往往隐藏在层级递进的游戏中,在游戏中辉映幼儿心灵,就是要在解读幼儿“需要”的基础上,支持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在潜移默化与层级递进中促进幼儿心灵的自我发展.这种支持幼儿自我发展与层级递进的游戏意识与能力,是幼儿教师游戏素养的核心内容.

大三班老师发现,近几天午睡起床后,男孩子穿衣叠被特别“神速”,跟随孩子的身影,发现孩子们主要是为了抓紧时间聚在一起玩陀螺.但购写的陀螺无论是安全隐患,还是高结构性,都不足以支持孩子们在园内尽情玩耍和创造,老师便悄悄地在班级游戏区投放了与陀螺相似的塑料积插.没过两天,老师惊喜地发现,男孩子们刚开始只能制作出简易的陀螺开展竞赛,但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激发,制作方式和玩法不断升级.一段时间后,老师又将与陀螺类似的材料收起来,投放了许多其他相似度较低的结构材料,给孩子们更多的挑战和发展机会,孩子们开始了更高水平的陀螺制造,最后发展到无论什么游戏材料,都会试着去旋转,尝试用一切材料支持自己的“陀螺游戏”,一年后,孩子们修建出了极具创意的高水平“陀螺立交桥”.

为什么孩子对陀螺游戏百玩不厌,不断发展、创造?这是因为教师与幼儿心灵相通,能够从幼儿行为中敏锐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并积极支持,满足了孩子们自我发展的游戏愿望.在这一支持行动中,师幼一道,通过越来越有挑战性的材料实现经验迁移、游戏递进,满足了幼儿的心灵与精神.

幼儿教师游戏素养的理想期待与培育(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心灵辉映的关键:在“发现”中引导“发展”

解读和支持幼儿的过程,既是发现幼儿需要、困惑与“瓶颈”的过程,也是教师以多种方式适时引导,帮助幼儿在不断升级的游戏中丰富经验、提升自我的过程.

新学期来,大一班的孩子们都在建构区专注地搭建立交桥,但搭出的立交桥总是不让他们满意.孩子们试图找出原因,但聆听他们的讨论后发现,孩子们并未发现作为桥墩的奶粉桶高矮不一,导致桥面凹凸不平没有层次落差这个关键问题.老师便将小车放在立交桥上,可是小车不能顺利下滑,孩子们非常失望,但老师的举动引起孩子们仔细观察自己的立交桥.一个孩子说:“我们的立交桥高矮有点乱.”老师冲他会心一笑,小男孩开始边比着奶粉桶的高矮边对立交桥进行改造,这次小车顺利通过了.虽然成功了,但老师发现孩子们修的立交桥结构过于简单,没有层次,于是在建筑区张贴立交桥结构图.受到图片启发,孩子们尝试搭建双层立交桥,但尝试了几次都未成功,老师发现原来是作为桥墩的材料太过单一,限制了孩子们的想法.于是通过课程活动与孩子们一道制作了高矮错落有致的立柱并投放到修建区,在图片引导下,经过近一月的尝试和调整,一个美观而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终于搭成了.

在这一游戏中,老师“教”的行为犹如一个支架,不留痕迹地推动了游戏的发展;孩子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了搭建所需的对称、平衡、旋转、交替等经验,丰富了心灵,启迪了智慧!

二、幼儿教师游戏素养的发展:三个阶段的“心灵轨迹”教师良好的游戏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倾心于幼儿来自心底的声音,陶醉在幼儿游戏里,接受幼儿游戏对我们的改变,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辉映.

(一)第一阶段:从“教师的游戏”走向“儿童的游戏”

为了加大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分量,我们首先增加了幼儿在园期间的游戏时间,但问题很快出现了,游戏期间幼儿要么不知玩什么、要么有材料玩不起来.反复研读游戏现场,我们发现此时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而不是“儿童的游戏”,因为班级的游戏材料都是教师库存的陈旧品,与幼儿喜不喜欢,需不需要无关,儿童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就玩什么”,不能真正地游戏起来.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个阶段的改变:让儿童游戏起来,反省和发展教师自己的游戏素养.开始在班级创建多样的游戏区角,并投放大量区角游戏材料,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材料,孩子们的游戏逐步有了游戏的样子和味道,为走进幼儿的心灵铺垫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在丰富多样的游戏中舒展幼儿心灵

在大量区角游戏的支持下,幼儿总算玩起来了,但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哎呀,没有玩过瘾.”再次研读游戏现场,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游戏多为规则游戏,游戏材料结构性较高,孩子们无法在游戏中充分选择和自由创造.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二个阶段的改变:在丰富的游戏中让幼儿尽情地玩耍,在尽情玩耍中舒展心灵,促进发展.我们增加了自主度更高的班级区角,重拾中国传统游戏,自创园本特色游戏,游戏种类极大地丰富起来.为了更加科学、适宜地投放游戏材料,我们对每一类游戏进行了清晰的价值定位:区角游戏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时间及材料保证,用丰富的玩耍形式让孩子尽情玩耍;益智游戏让儿童充分玩耍、玩出名堂、玩出智慧;户外体育游戏则适度增加挑战性,玩出勇敢,玩出自信;建构游戏则变着花样玩耍、玩出精彩、玩出创造;墙面互动游戏让幼儿随时可游戏、随处可游戏、动手就游戏、一处多游戏.游戏种类和材料的极大丰富,激发了游戏兴趣,满足了幼儿的心灵需求;“一物多玩”“想象替代”“合作分享”“自主建构”等游戏品质得以展现,教师的行动为儿童“丰富的玩耍形式”提供了可能,幼儿则在“丰富的玩耍形式”中彰显着自己的生命特质!

(三)第三阶段:在心灵辉映的游戏中催化幼儿发展

当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游戏种类和材料后,幼儿游戏呈现出了快乐、多样的玩耍状态,孩子们在游戏中呈现出了开心、勇敢、友善、自信等好品质.可在欣喜之余却听到这样的声音:“唉,没有我特别想玩的游戏.”这一声音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在如此丰富的游戏中,还是没有孩子特别喜欢玩的游戏呢?”带着这个疑问研读儿童的游戏现场,我们发现:教师预设的游戏与儿童的真实需要之间有一定差距,我们还没有完全读懂和考虑“儿童内心对游戏深度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创设游戏和提供游戏材料,从而失去了心灵辉映的可能.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改变:回应幼儿的深度需要,在心灵辉映的游戏中催化幼儿发展.教师们通过对幼儿游戏的大量观察、记录和研讨来解读儿童的游戏行为,通过倾听游戏现场儿童间的对话来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此调整班级和园级游戏内容与材料,在追随儿童深度游戏需要的过程中,升华游戏过程中的心灵辉映.

三、幼儿教师游戏素养的培育:践行“心灵辉映”的三大策略

(一)分享策略:小故事分享大智慧

用故事解读心灵,在故事中走进孩子.我们每周开展一次“游戏中的教育故事分享”活动,教师们用故事记录游戏中的幼儿言行、表情、情绪及其变化、发展等,在故事中分享幼儿游戏的创意与智慧,分享对幼儿心灵的解读与发现,对教育的反思与改善,并不断集合成群体智慧,形成本园共享的知识体系.我们的教育故事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发现孩子的玩”,这类故事主要是用教育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和捕捉孩子们的游戏方式,并解读其玩耍背后的发展价值;二是“在玩中发现孩子”,这类故事主要是发现孩子们各种玩法背后所隐含的游戏品质与生命特质;三是“支持孩子的玩”,这类故事主要是运用各种教育策略为幼儿的玩耍提供支持;四是“在玩中支持孩子”,这类故事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在玩耍中实现多元化个性特质的发展.

(二)感知策略:感知幼儿游戏,触摸幼儿心灵

成人与幼儿的沟通并不容易,虽然我们都是从童年时代走来,但跨入成人社会后,原本熟悉的孩提时代却成了很难真正走进的历史画卷;对孩子们来说,无论怎样老师都是局外人,“局外人”要与幼儿心灵辉映,需要以幼儿心态感知幼儿游戏,才能触摸幼儿心理,辉映幼儿心灵.为此,我们开展了“体验式教研”,让教师经常玩玩孩子的游戏,成为富有童心的“孩子”,体会游戏中的快乐与困难,站在幼儿游戏的角度与高度,提升游戏的成长价值.

(三)创造策略:创设新游戏,与幼儿心灵深度辉映

我们坚持创设新游戏,以更好地走进幼儿心灵.教师创设新游戏的过程,既是观察、了解、发现、支持、发展孩子心灵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丰富和发展游戏素养的过程.教师创设的游戏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具有成长价值,与是否对幼儿大量观察、解读,是否深度发现游戏价值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倡导教师创设基于幼儿心灵的新游戏,在设计出新游戏后,我们引导老师追问自己:这一游戏基于儿童的何种需要?是否实现了师幼的心灵辉映?能够从哪一个侧面促进幼儿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老师们走进幼儿,解读游戏,在深度辉映幼儿心灵的游戏中促进幼儿成长.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成都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