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反思的

点赞:3111 浏览:112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目前,“教学反思”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不论是教师的教案、论文还是学校的规划、总结,“教学反思”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说提高教学质量者必提之措施,对“教学反思”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学反思真的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教师自觉的行动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学校,走近教师,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和反思水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许多学校对教学反思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认真观察和分析后,则不难发现,广大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本文拟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略作分析探讨.

一、主要问题

1.反思意识.

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个人所面对的独特的教学环境,这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等于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等于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但很多教师对此有不同的声音,46%和40%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得益于“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增长”,认为教学反思对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的仅为16%;有13%的教师认为写教学反思是“白浪费时间”的、是“无关紧要”的,还有6%的教师“没时间”写教学反思,14%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才勉强写反思,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义、作用和真正内涵认识不清.

教学反思成了为反思而反思,为了检查而反思,为了交差而反思,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且穷于应付,凑数、编造甚至抄袭者大有人在.翻开教师的教案,没写教学反思的很少,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用心写的也不多!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2.反思内容.

我们深入4所学校,利用两个学科(全区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参加)的教研时间,发放了276份调查问卷,针对“教学反思应‘思’什么?”进行了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有88.1%的教师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教学反思以知识的传授为线索进行,反思的是教师“讲的是否到位、是否透彻、是否详尽”“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得当”“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教师仅仅围绕知识传授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反思,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实的情况,少有(仅有11.9%)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的心理体验,“学生心境是否愉悦”“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没有引起重视.

有89.3%的教师认为反思就是“查找问题”,但查找的是什么问题呢?大多数(71.9%)的教师查找的是学生在知识落实上出现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如对学生错题的一一罗列,学生出现错误的频率统计等;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时也多是指向学生,不能通过学生的问题查找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没有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得当,即使是十分精彩的课堂,课后记中也少有课上精彩之处的采撷和记载,更罕见体现教师教学机智的描述和记录.

96.5%的教师将学生“考试、测验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关注成绩的高低,对考试分数及排名位次的变化分析得淋漓尽致,而对学生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很少涉及,或浅尝辄止,或泛泛而谈,每次反思和分析都力求找到新的“增长点”,发现新的发展空间,希望得到立竿见影、推陈出新的“招数”,却往往是东一鳞西一爪,问题“反思”的“遍地开花”,却常常是支离破碎,没有连贯性、系统性,没有深度,不追根溯源,对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反思内容上存在着思教师如何传授知识的多,想学生如何学习的少;思学生问题的多,想解决办法的少;思教学结果的多,想学习过程的少的现象.就反思的深度而言,就事论事者多,理论分析者少;描述现象者多,究其根源者少;蜻蜓点水者多,系统研究者少.这对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无疑是极大的阻碍.

3.反思方法、形式和途径.

教学反思的形式很多,如课后备课、教学后记、反思日记、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教学诊断、观摩分析等,但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形式比较单一,虽然有36%的教师每学期能够撰写反思论文,教师反思主要还是以课后记为主(91.7%);从教师的反思途径来看,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尽管有69.3%的教师在“遇到困难时会向同事请教”,有99.2%的教师会向同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仅有7.1%的教师会“主动邀请同事听自己的课”,得到同事主动邀请的也仅有5.4%,有64.4%的学校领导能够主动、经常地听课,但从没有教师邀请领导听课;能够经常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的教师仅有33.9%,能经常“通过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看法”的教师只有23.2%;从教案的来源看,51.8%的教案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案修改”或“采用教参或教辅资料”,只有35.7%的教案是“集体备课后再撰写的”;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45.6%的教师根本就没有反思方法.有的教师笼统地认为反思方法就是“把教学情况记录下来”,就是“批改作业”,就是“考试”,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具体的有效手段,也就不能收到什么效果.

对教学反思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反思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依赖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这种反思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往往形成的观念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况且,教师教育理论功底比较浅薄,对问题的认识有极大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也没有将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认识的实力,反思就成了低水平的重复.4.反思的管理.

教学反思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要分析、反省自己,查找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这是一种自我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在心理防御机制作用下,多数教师是不愿主动剖析自己的不足的,如何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让教师主动反思是需要管理者深思的.目前,在教师反思的管理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要求、轻引导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91.7%的学校检查教师的课后记,37.5%的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交反思论文,51.7%的学校开展了课题研究,但往往是检查随处有,评价很少见,只看是否完成任务,没有仔细看看完成的质量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认为就是写论文,论文集编写了许多,却没有真正有分量的成果出现,没有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形式上的东西较多,没有注重是否切合教师的实际;要求教师反思,却很少营造反思的氛围和空间,很少有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对反思的意义和内涵理解有误,使反思成了写文章的“代名词”,教师视反思为额外负担,应付、敷衍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问题.一是教师仍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疏于动脑,不愿思考,不肯主动反思;二是教师的教学负担重、时间紧;三是教师的理论功底差、不会反思;四是教学管理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师主动反思.

二、思考与建议

1.让教师“乐思”.

教学反思的内容和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愿望,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为什么要反思”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教学的反思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是难以在专业发展上取得进步的.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中出现和遇到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更不能不加辨别地把这些成果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更加注重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对教学提出自己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思路,更加注重教师能否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因而也更加注重教师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我们必须让教师认识到反思是课改中教师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为反思营造氛围和环境,例如学校应积极开展校本研究,组织多种教研活动,让教师相互评课、说课,进行现场观察,鼓励教师间的合作;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并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为教师反思提供客观的信息;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硬件设施如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让教师方便地应用各种条件,进行反思.

2.让教师“会思”.

很多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重要原因是缺乏反思的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没有行之有效的反思方法.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辅导,教给教师教学反思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如请专家为教师作专门讲座、开展读书活动、组织教师间的交流和研讨、倡导教师同伴进行互相辅导、利用在职培训进行反思技能的训练等.

在此,我们特别倡导学校开展命题式的教学反思,如写出“教学中最精彩的瞬间”、寻找“教育教学中最大的败笔”和“一节课中的遗憾”、征集“教案中的精彩片段”等有针对性的反思活动.还可以针对教学中的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环节分阶段展开反思.如对上课环节的反思: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如何?采用了什么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上生成了哪些新问题?等等.

在教学反思的方式上提倡学校积极开展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

3.让反思成为习惯.

“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教学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课前反思可以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


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促成教师反思的日常化,而不仅仅是某个时期或为某个特定目的而采取的一次性措施.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理应成为学校管理者努力的方向.同时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应提高认识,重视反思,带头反思.“有乐于反思、善于反思的领导,才会有乐于反思、善于反思的教师.”

(责任编辑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