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点赞:6126 浏览:208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确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采取合适的方法与措施,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 键 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54-0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现在全社会都已经意识到,计算机应用水平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逐渐被应用到各个行业、企业中去.各行各业的设计过程中正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无论走向哪个行业都要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及对计算机的相关维护和管理.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以浅谈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进校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发现由于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别,学生进校前的计算机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硬件条件好的学校,学生已经能够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了,而在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学生接触不到计算机,更不用说是熟练操作了.这样就造成了因教学对象的不同,给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为基础,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操作技巧,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其次,教学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进行系统的教学.

2.基础知识学习与专业教学目标不明.计算机的应用出现在不同行业,不同行业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与专业要求的必要性日趋显现.计算机操作作为一个必须掌握的工具,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在我院大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专业需开设不同的计算机类课程,如工程造价专业开设建筑CAD、广联达预算软件,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筑业软件、网页设计等.通过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可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局限在“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熟练掌握实际操作.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上,有些教师上课时讲到的知识点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样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该门课程涉及到的理论内容较多,可操作性强,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意识不到学习计算机的实际意义.《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能使大多数学生在上机时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应细心指导,学生也应反复练习,通过某个操作过程、菜单命令的应用,体会所得的结果,掌握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在班级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可以选择“一助一”的互助方法,即在实践教学中,由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操作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示范、演练操作.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标准为依据,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教学改革的思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如何解决面前的问题,有的继续沿用传统的、熟悉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改革成为形式.计算机作为一个主要的现公工具,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是一种专业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根据我院的管理模式,《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信息工程系的老师担任,制定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放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两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面向研究,也就是说,计算机应用是教学的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个必须掌握的现代工具,在本专业的学习、工作中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即分散独立的案例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学生操作—较简单的实例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习、学生完成操作—较复杂的实例学生自主完成、自主学习、与教师一起总结分析,在“教学做”到“学教做”再到“做学教”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由主导变为指导,学生由“照着做”到“跟着做”再到“独立做”,真正通过了“真题实做”,从而保证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目标的实现.如在讲授Word文档的编辑时,先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的案例,作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介绍编辑该文档需要用到的所学知识和解决步骤,再一步一步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总结出制作该案例的过程、方法和操作技巧.在教学手段使用上,采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和使用校园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行互动式教学.

2.教学内容改革.一是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如果选择不当,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的现象.选用教材时,要选择近三年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二是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合专业的需求.教师在讲授一些章节的内容时要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例,例如:在经济管理系的物业管理专业学习VisualFoxPro语言程序设计时,采用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综合例题,讲解程序的设计和动作实现.

3.考核方法的改革.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好的考核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成绩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实行平时大作业与期末上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大作业侧重于实际操作考核,期末上机考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期末上机考试使用的是我院自主开发的无纸化计算机考试系统,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阅卷,给出分数.最后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上机考成绩两项得分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的实施,激起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缩短了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教学能力培养.“青年教师导师制”(即通过将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新进教师结为对子,使新进教师能够得到老教师的指导)对快速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帮助;二是开展教师间的互相听课和每周三的教研会制度,交流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三是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硕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四是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建立最满意课堂评比制度.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都要进行学生评教活动,学生对所任班级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出“最满意课堂”教师.把教学效果的评价权交给学生,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通过以上措施,几年来,我院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为保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