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和管理刍议

点赞:18721 浏览:822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总结了国内多校区大学的校区功能定位模式和主要管理模式,探讨了目前多校区大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遵循办学规律,加强统筹规划,科学选择管理模式,加强文化融合等建议.

关 键 词: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李勇(1977-),男,江苏姜堰人,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刘志斌(198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9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加大政府对农科高等教育投资必要性的研究”(项目编号:SK2010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05-02

多校区大学在我国多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具有至少2个以上不同地理位置校区的情况.我国的多校区大学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兼并合并”型,即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由多所大学合并成一所大学;另一种是“自我扩张”型,即根据本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实际情况需要,进行校区扩张的情况.其中,第一种类型比较多见,而且,由于兼并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往往存在着学科门类庞杂,办学传统和管理文化差异较大,人力资源急需重新整合分配等,情况十分复杂,引起国内学者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问题.本文将针对国内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模式类型和优劣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多校区大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类型

多校区大学的校区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往往是相互影响的.根据多校区大学形成原因的不同,各个校区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办学传统的情况,多校区大学的校区功能定位的模式和管理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和管理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校区功能定位模式

(1)职能型模式.指不同校区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个模式往往把本科生教育、研究生、继续教育、教学实践、产业开发等分在不同的校区,每个校区承担其中一个或者若干个功能,但不承担所有的办学功能.在这个模式下,学校要通过充分发挥每个校区的职能,来达到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这种模式保存或者促进了原有学科的完整性,并且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同时由于这种模式下学校的人力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的流转频率和程度较高,有利于学校办学传统的延续和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非职能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个校区不是以职能来划分,而是以学科或者学院来划分.每个校区有一个以上完整的学院.分校区在全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管理体制之下,以学院为单位相对独立运行.实际上,这种模式下各个校区的职能都是类似的,都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各个校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同时由于这种模式下各个学科的高、低年级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不被人为分离,有利于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科优良传统的传承.

(3)混合型模式.混合型是指一个校区里,既整合了多个办学职能,又有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学院.混合模式集中了上述两个模式的优势,但同时也具备了上述两个模式的不足.这个模式既有利于学院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又有利于校园文化的融合,但这个模式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混合模式给大学的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管理的便利和创新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校区管理模式

划分多校区大学校区职能的同时,也必须对校区的管理模式进行定位.根据我国多校区大学的现状,将它们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以“条”为主的集权型.以“条”为主的纵向管理,是由学校的最高管理层,通过各个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办学资源和教学科研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学校的人、财、物和其他资源.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的中心一般集中在主校区,各分校区的管理部门只负责协调和执行相关职能,以及教学科研活动的运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各种办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学校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发展难题、实现发展突破,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向心力也较高.

(2)以“块”为主的分治型.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各个分校区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分校区在学校最高领导层的领导下,对校区内的教学科研事务进行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校区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加快发展.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促成了管理重心的下移,实现可持续发展.

(3)“条块”结合的综合型.这种模式是学校根据校区功能定位、地理位置和其他条件的影响,结合上述两者的优势采取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中,根据客观情况,可以是对有的校区采取以“条”为主的集权管理,对有的校区采取以“块”为主的分治管理,也可以是对某个校区的某些资源采取集中管理,而其他的职能和资源则由分校区承担主要的管理责任.这种管理模式更加灵活,能够避免上述两种模式可能出现的弊端.

二、多校区大学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管理问题

无论是兼并合并形成的,还是自我扩招而来的多校区大学,在建设和发展中,由于办学传统的影响,地理位置的分割,管理模式的局限,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多校区间很难避免资源配置的重复和办学成本的浪费.无论是从职能模式来划分,还是靠非职能的学院和学科来划分,各个校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割,在交通通讯、信息传递等方面都存在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的耗费,并避免不了教学科研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这往往会加大办学成本,给学校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形成一定的制约.

二是多校区大学往往是综合型大学,或以综合型大学为发展方向的高校,其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乃至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往往并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学院内部,有时候甚至能延伸到不同学院之间.这给大学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慎重对待.三是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学校的管理决策要通过各级行政部门层层下达,予以执行.这种模式的管理跨度较大,管理成本也相应增高.同时,这种集权模式不利于学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科优势和特色的传承.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下,管理行为由学院或校区管理委员会执行,各学院或校区往往缺乏全局的谋划和调配.同时,各学院没有高度集中的管理理念指导,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会引起内耗增加,影响管理效果.

四是对于多校区大学而言,管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往往也是一种融合的过程.这里的融合包括有形的融合和无形的融合.除了上述的有形融合,学校办学传统的继承发扬和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师生凝聚力的体现.相较传统的大学,多校区大学各校区文化各异,难以统一,师生间交流有限,文化认同感有所欠缺,不利于学校最高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多校区大学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多校区大学各个校区的建设与发展,应以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原则,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加强战略统筹和资源整合.

1.遵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加强统筹规划

多校区大学的各个校区是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各个校区应以学校整体利益为前提,遵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总的办学目标,制定各自相应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加快自身建设发展.同时,学校也应该重视各个校区的协调发展,适当下放管理权,调动各校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各校区的特色和优势.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管理模式,统筹各自办学资源

每个学校校区的学科分布、地理位置、校区面积、交通情况各不相同,极为复杂.多校区大学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可以结合以“条”为主和以“块”为主两种模式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适合本校校情和办学传统的方式进行优化管理.

与此同时,学校完善校园两级管理制度建设,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发挥学院的积极性,使分布在各个校区的不同学院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积极调整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所在校区的具体情况,适合学院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例如,条件合适的学院可尝试聘请教师,满足不同校区的教学、科研工作开展的需要,也丰富了学校的学缘结构,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

3.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凝聚力

广义的大学文化建设包含了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观以及校风、学风等的综合.大学文化建设涉及广大师生员工的灵魂和精神深处,加强多校区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广大师生凝聚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各校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牢固树立“一个大学”理念,充分尊重各个校区的独特优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师生的凝聚力.


4.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优势,节约办学成本,提高管理成效

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和程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是青春和智慧的聚集地,也是互联网渗透最深的领域之一.大学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速度优势和互动优势,降低校区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效果.一方面,要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充实现有网络课程资源,加强网络教学的互动性,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网络教学的过程控制和教学效果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