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培训体系?供电企业培训管理

点赞:28392 浏览:1310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3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曾经预言:“未来社会最终将走向学习化社会”.社会发展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就企业而言,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效之举.而有效抓好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是提高企业学习力、培育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培训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搭建教育培训优化自我的有效平台,使员工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更新和提高,创新力和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和学习力的竞争.

笔者通过对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供电企业各级领导逐步认识到做好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培训管理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供电企业打造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还应该看到,从供电企业现有的情况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培训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是各级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从目前供电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看,各级管理者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从企业层面上讲:培训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培训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员工层面上讲:如果不培训就会被淘汰;未来求职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进而从过去“重工作轻培训”向“工作培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转变.

二是对培训需求缺乏分析,制定培训计划存在盲目性.目前供电企业每年培训计划通常是由基层单位自行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归纳汇总后即可形成.而制定的培训计划是否实用,是否满足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事实上,由于二级单位各级管理层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导致部分单位所制定的培训计划缺乏目标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甚至个别单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差事,闭门造车,形成的培训计划内容空洞乏味.

另外供电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还存在着培训方式单调,培训内容相对陈旧老化,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知识更新的需求,影响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训工作缺乏连续性,全员培训率指标不高,造成“工作闲时想起培训,工作忙时忽略培训;闲人培训,忙人不培训”的不良现象;只强调培训计划,不注重培训结果,培训评价形式相对简单;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考核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分析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根源在于员工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的缺失.因此,必须创建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管理,切实解决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培训难、难培训、收效差”的问题,改进目前培训工作现状.

科学完善培训体系的总体构架是:形成严密的培训管理组织体系;结合本企业实际,研究出台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管理制度;采用科技手段,开发并应用集自动上报、统计、汇总和发布各种培训数据、网上考试及后台维护等多项功能与一体的,系统、全面和先进的“供电公司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囊括日常培训考核系统和网络考试系统及考核结果自动发布系统;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注重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只有全面实施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执行力,创新培训管理,实现培训管理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才能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培训管理质量.

培训管理组织体系

供电企业培训组织大抵由四级构成:第一级由省电力公司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由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的日常工作由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另外设置省级员工管理及技能培训的中心机构.第二级由市级供电公司(省电力公司直属单位)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同样由市级供电公司(省电力公司直属单位)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市级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管理.二级单位设置培训管理专责,同样二级单位也设置市级员工管理及技能培训的中心机构.第由县区供电分公司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主管经理担任组长,成立员工培训的领导小组,单位设置培训管理专责.第四级就是供电企业的最基层单位——班组,由班长负责本班组成员的培训管理工作.

其中,省、市两级公司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对培训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尤为关键;供电企业目前对第、第四级的培训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只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作保证,分级管理,各负其责,才能使供电企业整体培训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培训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管理制度,是供电企业搞好培训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培训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培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培训保证制度,培训计划制度、轮岗培训制度、培训考评制度、培训质量跟踪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等等.好的培训管理制度,需要有很强的执行力做保证.供电企业目前各个管理层面的制度执行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想

开发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将解决供电企业目前培训管理相对落后,管理手段相对单一,考核机制相对缺失,培训信息未能共享,考试形式不够先进等诸多问题,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培训管理现代化、培训信息便捷化、培训考试科学化以及资源管理节约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由培训考核板块、培训考试板块、考核结果发布板块、系统通知板块、课件学习等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容纳了培训计划上报、培训计划调整、计划实施情况、分专业录入全部试题(题库维护)、网上答题自动判卷、计划实施考核情况发布、冬训考试结果发布、职工业绩结果考核发布、由登录,按课件规定时间考核职工网上学习情况等诸多内容.系统中各个板块数据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链接的.各个板块都有更深层次的开发设计需求.


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培训效果评估是企业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培训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训计划实施后,其培训效果如何,将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只做培训,无视效果,培训只能是流于形式.因此,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及时评估培训效果,十分必要.

所谓培训效果评估,就是对每一次培训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和分析,它是衡量企业培训效益、检验培训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由于培训效果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因此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将会十分复杂.正确的培训效果评估,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培训效果应在实际工作中(而不是在培训过程中)得到检验.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培训的效益性则是判断培训工作给供电企业带来的全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成果转化是培训工作的最终体现.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形成一定形式的培训产品,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说,做好培训成果转化工作也十分重要.

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培训资源建设包括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硬件资源主要是指员工培训学习的室内外环境和进行培训学习的教学设备水平;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专职从事培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就目前我省供电企业的现有情况看,其培训资源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处于比较先进的状态,但是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因此,笔者有如下几方面建议:

一是整合培训信息,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从当前供电企业培训工作现状看,其培训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培训信息存储较为分散,满足不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整合供电企业各级培训信息,认真搞好相关调研,提出合理需求,开发并应用培训管理网络系统,使供电企业各级培训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运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培训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供电企业主管部门的专职培训管理人员的数量仍然偏少,建议应按照相应专业选配一支责任心强、懂业务、会管理的培训管理队伍,以切实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培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供电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建议应对省、市两级供电公司培训中心的室内外环境、教学设备,特别是员工现场实际模拟操作的工、器具(包括送、变、配等相关专业)进行适当改善和投资,以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同时要统筹考虑,使培训资源市场化、商业化运营,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

完善培训体系?供电企业培训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培训管理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总之,作为培训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对做好培训管理工作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供电企业各级管理者应对此展开积极的思考.

综上所述,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获取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一种基本原动力.成功的企业已将教育培训作为企业不断获得效益的源泉,发达国家的培训管理工作已经步入市场化和国际化.因此,供电企业应该对培训管理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管理方式和方法,树立把企业培训战略纳入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的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切实建立并应用好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开创辽宁省供电企业培训管理工作新局面.(作者供职于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