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点赞:6112 浏览:152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文章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从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的要求,设计结合地方高校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怎么写作”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等于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八大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八大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怎么写作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2004.

[6]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7]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9.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