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初中音乐教学

点赞:5303 浏览:19697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有效地增强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素质,应熟悉并抓住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需要而及时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做到“循循然善诱人”,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同时,大力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 键 词】音乐教学心理需要智力发展能力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学校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摆脱了附庸地位而受到了各方有识之士的重视.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是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熟悉并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需要,是人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对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有表现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认同和赞美的情感性心理需要,还有渴望取得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的成就性心理需要等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要可以成为人们积极行动的巨大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以前音乐教师也认真备课,甚至精心备课,备歌,备琴,备过程,备问题等非常“精”.但终因囿于程式化的教学,摆脱不了长期形成的“教学定势”.音乐教学始终缺乏新意.此非“精”成“死”也.

新课标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内容,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果说学生是“就餐者”“点菜者”,那么教师不应再是那个或瞪眼或无奈得说“吃!不吃也得吃!”的厨娘了.用你的心来为学生设计“菜单”,设计精美而有新意的菜单.因而音乐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对新时代的音乐教学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情”.

1.抓住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作为学生就更为强烈.我们教师就掌应切实地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抓住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并营造一种、和谐、友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中,从而充分满足各个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要.

新时代的初中音乐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课堂上可以随时让他们自愿展示自己的才能,学校文娱演出也给他们提供条件,就算是每次的音乐考试,我也总以音乐课上的文艺汇演为平台,以班内的文艺特长生为助手,以自己的精心指导为辅助,让同学们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节目.这样既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又锻炼了学生胆量.我们还可以把课内所要传授的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他们去探究解决,在学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获得知识,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2.抓住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我们教师对待学生就应像父母对待孩子,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同时还应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更加地去努力学习.例如,一个平时表现不怎么样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演唱中,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唱得认真、唱得好,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哪怕只是态度认真也应该表扬.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认真演唱已经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以后会更认真地去上课,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唱.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大大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认为反正认真与不认真都一个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有的教师每次上课只表扬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每次课堂上演唱的也就那么几个学生,也会让学生产生“教师看不起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从而形成心理障碍.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被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学生对于同学和老师的认同与赞美是看得如此地重要,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所以,教师不但要创设机会和环境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更要对学生取得的成功与取得成功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所闪现的情感、智慧的火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满足他们的情感性心理需要,并加深学生对这种美好心理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增强学习自信心.

3.抓住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我不用别人帮忙也能唱好、也能做好”、“我会比别人唱得更好”等独立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

对于老师教的每一首歌曲,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们总是希望自己做得最好,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蓄积着创造的.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每次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练、去想象,使他们有发挥、表现、创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决定了每个结果都是五彩缤纷的.《音乐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等”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4.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付诸于实践.音乐课与其它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指课堂内为了学习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而进行的二度创作为主线而展开的.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之中.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音乐视听觉的艺术”.这句化流行了很久,但依旧显示着它真理的魅力.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都需要听觉来鉴定和调整.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就是说:首先是研究教会学生听音乐的方法与过程,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有须依赖于听觉.研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的方法与过程,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音乐是听觉艺术.虽然音乐学科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向学生传授,但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

我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听”入手的.精心安排“听”的内容,要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听;有成就感的听;听的懂的听.例如,在上《剪羊毛》一课时,我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从网上下载了一首合唱曲《剪羊毛》,这首合唱曲声部和谐均衡;音色优美;充满了浪漫的幻想色彩.而课本中的范唱歌曲却速度稍快、充满,完全是一位活泼自豪的小男孩手持羊毛剪兴奋工作的素描.同一首歌曲,不同的艺术处理,得来是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而这一切又源于音色、速度、力度、和声、配器等不同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在“听”中明确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运用语言,创设“听”的氛围.播放教材范唱带——欣赏网络版合唱《剪羊毛》,从两首不同艺术处理的歌曲中找到你认为不同的方面集体总结不同点.

6.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如歌曲《小鸭子》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唱歌,在学生歌词不熟练时即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通过唱、动(动作创编)这一安排实际上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活动,不仅受到原有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的制约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和价值观念的推动和支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和接受能力,力求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教学活动必须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积极探索音乐领域的奥秘和规律的方法与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的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评价等.

掌握、激发,特别是抓住并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对我们全面、顺利地进行音乐教学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当然,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常常是隐性的,需要教师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和巧妙引导,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而进行教学.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音乐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更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潜智、潜能,发展学生的潜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维化的教学目标.